该是双一参加年度行业总结的时候了。今天主要说说快递行业。
今年以来,快递圈发生了多起大事件。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兔子收购了百世快递;兔子、蜂巢盒子等企业的大规模融资;天天退出快递市场,哪吒快递会启动网络;六大快递巨头送齐飞涨10分钱,政策逐渐落地,价格战缓解...所有这些都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从整个行业的变化来看,快递行业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有涨有跌,龙头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变化。
变化一:五大快递进入百亿集团,新竞争格局形成国内快递市场,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经慢慢告别了高速增长。随着新进入者的强势崛起和行业内价格战的影响,一些企业已经失去了理智,市场份额不断下滑,面临着被清理出去、被兼并的局面。
随着极兔的爆发,快递业务天天暂停,汪峰逐步进入电商快递市场,哪吒快递开始网络,百世快递被收购,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极兔快递收购百世快递后,极兔+百世快递的日订单量预计为4000-5000万单,与大云、童渊相当,成为中国快递行业第五家年业务量超百亿票的快递物流企业(中通、大云、童渊、中国邮政EMS、极兔百世快递)。这五家快递公司将组成第一个快递集团。
顺丰也在发展电商快递市场,通过标准快递+特色配送+汪峰扩大市场份额。今年顺丰有望成为第六家过百亿件的快递物流企业。
目前顺丰的商标主要用在6-7元以上的市场,价格比同行高,但时效和上门服务更好,时效是经济型快递板块最高的。
特供是低端产品,目前价格更贴近市场,主要服务于存量客户,目前还没有正毛利。
汪峰的日订单量接近500万单,整体单价会比通达系贵几分钱。目前汪峰的发展还是比较谨慎的,预算和亏损都在控制之中,没有大力推广。7月份,顺丰已经开始将特价逐步交给已经加盟的汪峰,以提高利润率。
从前三季度顺丰、中通、童渊、大云等几家快递物流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情况来看,中通在业务量上继续领先,申通、百世快递的快递市场份额在下降,盈利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尤其是百世快递。
来源:公司公告图:Rogo。com
回过头来看市值,虽然整体营收和业务量都在正增长,但是各家的净利润却因为“价格战”而不太理想,使得市值普遍下滑。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最近三四个月快递价格竞争逐渐缓和,大云和童渊的市值水平正在逐步回归。
目前快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快递企业来说,未来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服务竞争。服务和产品的升级必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价格。考验的是企业在提高单件数量和收入的同时优化成本、改善服务,让单件的毛利、毛利率等数据足够有竞争力,让自己具备定价能力。
变化二:从快递到布局供应链物流和国际,龙头企业或将进入收购兼并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竞争,随着电商慢慢告别高增长红利期,快递巨头们纷纷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在市场份额上,逐步拉开与其他快递公司的差距,中通不仅推出新的快递产品切入高端市场,还开始走航空公司空网(联星空)和跨域即时快递网(快件),大力推动快递和冷链业务向综合物流发展。
大云携手德邦后,快递业务快速增长,开始布局冷链和国际业务。童渊将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布局全球快递综合服务网络;申通正在拥抱阿里,开始和几个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开格子仓,通过新业务扩大件量。
比如高端快递市场,已经成为2021年领先物流企业的重点细分市场。京东快递宣布启动时效提速,ZTO快递推出“标速”产品,随后中国邮政也开始新一轮提速。中高端快递件竞争日趋激烈。
这对一直占据这个绝对份额的顺丰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顺丰不得不对时效产品进行调整,将原来的时效产品矩阵(当日、次日晨、标准快递、标准大地)改为顺丰、速运、标准快递。
顺丰希望通过时效产品的升级,以更清晰的产品战略布局分层资源分布和客户企业,进一步强化时效壁垒和品牌知名度。目的是让产品分层迅速凸显,优化价格体系。
当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快递行业主流企业争夺的主跑道将进一步延伸,从时效件和电商件两个跑道逐渐过渡到时效件、电商件、供应链物流和国际四个跑道。
参考DHL、FedEx等企业的发展历史,并购仍然是主流快递企业提升实力的最佳做法。
2018年后,顺丰开始大规模并购。目前,顺丰已经形成了快递、快递、冷运、医药、城市、国际、供应链等业务版图。中通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收购,但已经具备了向综合快递物流服务商方向发展的资金实力,并购必不可少。
近年来,通过收购,菜鸟一直在向供应链和国际业务扩张,入股中国国际货运、环市物流、大掌柜物流等。目前日均跨境包裹量已超过500万件。
兔子在获得多轮大规模融资后,已经开始了战略并购的步伐。国际市场的布局比较早,国内快递也收购了百世快递。下一步将在供应链方向进行布局,预计将继续实施收购。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几年,时效轨道将在邮政、顺丰、京东物流的基础上,逐步加入中通。电商赛道依然是CR8全部参赛;供应链物流赛道将以邮政、顺丰、京东物流、中通为主。国际赛道除了DHL、UPS、FedEx,还会以顺丰、邮政、菜鸟、极兔百世为主。
变化三:快递进村规模扩大,那个曾经的王者也“醒”了睡狮醒来后,依然是王者。
近日,一向比较低调的中国邮政EMS宣布,自今年5月起,国内邮政寄递业务连续7个月提速,至12月8日,全年EMS快递量提前突破100亿件。
这个量进入了中国快递量的前五名。中国的快递市场还是很大的。中国邮政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优势也很明显。其广泛的网络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在海洋和农村网络中,是顺丰和通达不具备的优势。
随着双循环的不断推进和共同富裕的加快实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将会加快,此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
消费能力提升,从而加速农村电商的实体网购,快递进村规模将继续扩大,中国邮政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此外,在整体提速和全网邮路优化“双轮驱动”的战略下,今年还明确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邮路、推进快递进村、扩大自有干线车辆规模、开通高铁邮路、通过自购租赁包机扩大车队、改革寄递模式、运营模式、联网模式、激励机制等措施提升客户体验。
变化四:反垄断实施,“商流+物流”新格局逐步形成在阿里商流主导快递行业多年后,2022年随着美团、Tik Tok等电商平台的引入,“商流+物流”的新格局将逐渐演变。童渊和申通还是会更多受到阿里电商平台的影响,极兔+百世快递会更多受到拼多多的影响,京东物流原本是JD.COM集团的物流部门,CR8中国邮政、顺丰、中通、大云在电商平台的影响下还是比较均衡的。
在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制约和影响下,电商平台对快递企业的影响力减弱;此外,随着电商平台新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格局越来越复杂,来自阿里电商平台的快递在行业中的占比也在逐渐降低。
变化五:价格“内卷”拐点已来临,大佬们纷纷表态向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快递行业的价格战也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来拐点。
今年4月,浙江省义乌市邮政管理局率先介入,规定快递企业不得提供低于成本价的快递服务。
8月底,中通、大云、童渊、大云、申通、百世快递、极兔六家快递公司相继宣布,从9月起将每票末端费提高至0.1元,以稳定网点,增加快递员收入。
9月底,《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该条例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政策的逐步落地,进一步遏制了行业的价格战。
从下半年开始,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义乌乃至浙江省的物价下行趋势得到了基本遏制。此外,在12月初国家邮政局召开的快递企业座谈会上,释放了两个信号:
1)引导企业提供个性化、一体化、全球化服务,推进产品分类和服务分层,向综合快递物流提供商转型。监管层表达了对服务升级和产品分层的期待,指明了快递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2)反对“内卷化”,重新强调防止不正当竞争。随着政策监管的落实和近期巨头的调整,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向高品质、供应链、国际化等多元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对于明年的发展计划,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快递圈的“大佬们”也纷纷表示要向高质量发展。
制图:罗戈网
变化六:快递服务迎分层和大升级时代当然,
从整个电商和快递格局来看,服务同质化,新人搅局市场,低价快速抢占市场不是长久之计,提升服务质量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现在,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电商业务基数大,渠道越来越多,电商平台需要提高客户满意度。但目前终端物流配送是短板,电商平台希望以更好的时效和送货上门的快递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即使增加了物流成本,也要加大推广力度,因为用户体验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例如,12月1日,Tik Tok电商宣布将于近期推出“送货上门”服务,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快递公司承诺服务采购订单送货上门。所有收费均为0.8元/单,已接入中通、童渊、大云快递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Tik Tok GMV发展迅速,将通过物流体验挑战目前的电商格局。接下来,阿里和拼多多相信会逐步跟进,终端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会进一步被关注。
Tik Tok的行动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影响深远。作为下游的快递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进程将明显加快。长期来看,明年快递“价格战”会有所缓解。以前快递公司都是牺牲利润甚至亏损来换取市场,回归到服务体验、时效、差异化产品。
服务成为新的竞争要素后,领导者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在服务同质化的今天,快递企业不仅要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要通过产品、精益管理、提升信息化能力来优化服务和效率,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
未来,在政策和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诉求下,送货上门必将受到重视,末端配送的场景将迎来重构,快递服务必将迎来分层和大升级的时代。【/s2/】比如送货上门支付略高的配送费,则需要支付相对较低的进出站配送费用。在未来快递终端的投递场景中,将会出现多种付费服务场景,消费者会为不同的投递方式支付相应的费用,进一步促进快递服务和产品的分层。作者|伯通小周
来源|物流沙龙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