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小黑盒什么意思(Qing调查丨“小黑盒”秒开智能门锁?公安部检测中心:正修订国家标准)

最近很多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盒”几秒钟破解智能锁的视频,让很多人开始质疑智能锁的安全性。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这段视频拍摄于2018中国(永康)国际门业博览会。这个“小黑盒”通常被称为特斯拉线圈。其高频高强度的电磁脉冲使智能门锁芯片重启,从而实现自动开锁。但时至今日,“小黑盒”已经无法打开市面上主流的智能门锁。

天猫小黑盒

记者获悉,目前公安部检测中心正在牵头修订防盗锁标准,预计锁的物理安全性、网络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都将得到提升。

事件

“小黑盒”二开智能门锁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消费警示

近日,一名女子手持一个塑料“黑匣子”,里面露出一个铜线圈,秒开8把不同品牌智能锁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视频显示,这个“黑匣子”比手机小一点,但厚一倍。黑匣子上有两个按钮,一个是底部的电源按钮,一个是触发开关。女子的黑匣子正对着一把智能锁,黑匣子的铜线圈靠近智能锁,以便行走在锁体的不同位置;同时按下小黑盒上的触发按钮一次,随着锁体中电机的转动,原本设置了指纹和密码的智能锁就会被打开一次。

这段视频的传播再次导致一些人对智能门锁的恐慌:“没有费时费力的暴力开锁,更没有复杂高端的技术破解。“黑匣子”就像一张门禁卡,每空开一次门。智能门锁安全吗?”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对该视频进行了多方采访,发现这是一段拍摄于2018年5月26日第九届中国(永康)国际门业博览会上的视频。

在永康门博会上“踢馆”的女子是湖南一家智能锁公司的老板,自称黑匣子是他们和一家开锁厂家做的。

“小黑盒”进入市场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委托国家通用电子元器件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智能门锁产品进行了一次风险监测。本次监测分别从实体店和线上电商平台采集了38个品牌、40个型号的智能门锁产品,涉及广东、浙江、福建等7个省市。除7批次来自实体店外,其余33批次来自JD.COM商城、天猫商城、Suning.cn等网络平台。

结果显示,40个样品中,有6个批次是“暗箱操作”打开的,占15%。根据本次风险监测结果,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智能门锁质量安全的特别警示。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随着官方消费预警和二开视频的疯狂,黑匣子一度卖断货,戏剧性地成为商家自查的法宝。专家表示,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成本会增加。此后,市面上主流企业的产品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增加了一个新的卖点“防黑盒开启”。

实验

“小黑盒”已经无法打开市面上主流的智能门锁

如今,三年多过去了,小黑盒秒开智能锁的视频出现在各个短视频平台。那么,有没有还能打开的门锁呢?11月18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联系门锁世界实验室进行现场测试。

在此次测试中,技术人员对15把智能门锁进行了“黑匣子”开启实验。所选智能门锁涵盖了2018-2021年市场上销售的主流品牌,价格从199元到3999元不等。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小黑盒”通常被称为特斯拉线圈。只要按下按钮,就会产生瞬间电磁场。技术人员在“小黑盒”旁边放一个不接电源的节能灯泡,结果灯泡瞬间点亮,间隔为空。开锁时,其高频高强度的电磁脉冲可以导致智能锁电路板死机,然后芯片重启,而有的智能锁默认重启后自动开锁。



小黑盒能开锁的原因主要有:锁的电路设计缺陷、结构设计缺陷、软件程序设计缺陷和抗干扰能力差的元器件选择。

实验结束后,技术人员首先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信息,将门锁调整到上锁状态。在一款2018年生产的智能门锁前,技术人员近距离干扰“小黑盒”两次后,门锁发出“呜呜呜”的报警声,并反复提示“非法开启报警”。

在一个使用手指静脉技术的门锁中,实验者用“小黑盒”干扰了5到7次,门锁从之前的“丁丁”声变成了“验证次数过多,门锁被锁上”。

为了这个实验,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花了199元,购买了一个不知名的智能门锁。实验中,技术人员换了几次位置,门锁都发出“嘟嘟”的声音,但都没有开锁成功。技术人员对一款2021年生产的智能门锁进行了多次干扰实验,门锁没有任何反应。

15款智能门锁中,有的门锁被多次干扰后会触发报警机制,发出不同的提示音,有的门锁没有反应,但都没有被“小黑盒”打开。技术人员表示,“小黑盒”出现后,智能门锁厂商已经进行了技术迭代,在门锁中加入稳压模块,做电路过载保护和系统程序重启防止,再用特斯拉线圈基本没有效果。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魏,在智能锁领域深耕多年,从事多项产品的研发。他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智能门锁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在发展初期,一些企业为了“赚快钱”,忽略了产品质量,而智能锁作为一个新的品类已经足够吸引眼球,所以“小黑盒事件”流传很广。

陈奇表示,智能门锁的安全风险在过去两年已经发生了变化。“几年前,门锁还在单机版。这两年门锁联网成为主流,衍生出远程开锁等功能。因此,应用级网络安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解释

智能锁国家标准将修订,提升网络和生物安全性能[/s2/]

公安部测试中心成立于1986年,隶属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是集检验、测试、校准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针对“小黑盒”事件,公安部查验中心综合部副部长栾毅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事件爆发后,行业主管部门、标准化委员会和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作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产品质量技术支持机构,我们迅速组织调查和测试验证,检测了150多个型号的锁,只有一例是‘小黑盒’打开的。

公安部检测中心锁具认证项目主任李洪生表示,黑匣子事件给当前智能锁的热潮泼了一盆冷水,敲响了质量安全的警钟。从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黑匣子事件以相对极端的方式暴露了智能门锁产品的隐患,促使行业快速反应,增强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也确实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暂时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误伤了一批优秀的锁具企业。

李洪生表示,公共安全行业GA374“电子防盗锁”标准要求静电放电抗扰度、电磁场辐射抗扰度、防强电场技术开启、防强磁场技术开启等几项测试项目,大部分干扰问题可以在正规的检测认证中发现。“电子防盗锁未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国内一些头锁企业通过申请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开展的CSP锁自愿认证,显示出对品牌和质量的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锁都会由第三方进行检测或认证。我们也鼓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将产品检测和认证作为鉴别方式之一。”

李洪生告诉记者,近两年来,电子防盗锁的安全性能提升显著。除了新的电子器件和材料的应用,在机械结构设计、个人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生物识别技术等方面也有很多改进。比如电子锁锁体的出现,有效避免了离合装置带来的风险;安全芯片和算法的应用增强了隐私数据的加密存储和传输。指纹模块性能和算法的升级提高了抗假体攻击的能力等等。

李洪生告诉记者,大众常说的“智能门锁”,在专业领域被称为“电子防盗锁”,因为“智能”并没有准确的定义。现行有效的标准主要有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556-2008《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和强制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374-2019《电子防盗锁》。“其中,GB 21556-2008对电子防盗锁的要求主要采用了2001版的GA374标准,很多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锁具新的发展变化。目前,我中心已率先对该标准的防盗锁进行修订,预计锁的物理安全性、网络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都将得到提升。”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李洪生认为,与机械防盗锁相比,电子防盗锁拥有更多的安全手段和更全面的功能。同时,我们还应该树立一种观念,即安全预防措施的水平应该与风险水平相适应。我们既不能忽视预防,也不能过度保护。

实习生刘猛

文/北青-京头条记者朱简雍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