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赚钱的软件哪个好能提现(走路、看视频甚至睡觉都能赚钱?老年人正成为这些App的“韭菜”)

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喝水赚钱,睡觉赚钱,走路赚钱...现在很多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来完成“赚钱任务”。但在运营中,老人们发现赚钱的任务总是离不开看广告,广告宣传的高利润很难实现,甚至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成为网络江湖中的“韭菜”。



看起来做什么都可以赚钱,其实有很多套路。

混乱-

强行看广告诱导无序下载

“猜歌名就能获得利益赚钱!”退休的老朱在家里刷手机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样一则广告。他认为自己涉猎的歌曲范围很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一个猜歌APP。系统告诉老朱,只要猜对50首歌,就可以提现。

“50首歌有什么难的?”刚开始老朱进展比较顺利,猜对了几首歌。每猜对一首歌,系统都会显示老朱中了1、2元。看着屏幕上取款总额的增加,老朱非常高兴。

但是很快,困难出现了。可能是系统提高了难度,也可能是老朱真的不太懂新歌,有几首都猜不准。当歌曲出错时,系统会强制播放一则广告。想跳过,就不能跳过。你必须看广告。即使你猜对了,每猜对三四首歌,系统也会播放一段广告。

同一个广告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老朱最后还是猜对了50首。系统显示可提现金额已达93元,老朱终于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但就在他点击现金按钮后,系统显示他一次只能提取0.3元!愤怒的老朱想找客服理论,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客服渠道。更让老朱郁闷的是,辛辛苦苦赚来的0.3元,声称10分钟就转到微信里,但老朱一直没收到。



所谓赚钱的app,几乎都是强制看广告的。

68岁的许淑华也受到广告的狂轰滥炸。“名义上,每隔一段时间喝水打卡就能赚金币。如果真的想得到,还是要看46秒的广告视频,中途不能退出。”更让她不解的是,所谓的走路赚钱,并不是按照你实际走的步数来获得金币,而是在页面上浮动多个标有一定步数的图标,点击后依然带入同一个广告视频。“就是让你下载另一个可以换种方式刷视频赚钱的APP,不管是什么点。”

许淑华意识到自己手机里有好几个赚钱的app,也正是因为这种连环推广,才越来越多。“广告上说的容易,用起来就麻烦多了。”许淑华原本打算用一款靠走路赚钱的APP来督促自己锻炼身体。但是我们看规则,并不是“走的越多,赚的越多”。“每天可以兑换的步数不超过6000,对应的数量不超过600金币,1万金币可以兑换1元。所以,就算你每天都吃饱了,1块钱还不够17天吗?”



所谓走路赚钱,其实规则苛刻。

困难-

能提现的走路赚钱软件

提现门槛高,读取信息多

白大妈也意识到赚钱不容易。前两天,白大妈在某购物APP上发现了一个88元的红包活动。一点进去,系统显示白大妈“很幸运”,已经拿到70多元。如果你按照指示做,你可以拿走所有的现金。

“浏览商品页面60秒加速提现”和“和财神玩游戏加速提现”前几项任务相对简单。白大妈的提现账户很快涨到了80多元,离目标越来越近。之后系统在当前页面发布了必须下单买东西的任务。

虽然不是很想买,但白阿姨一想到离88元还差几块钱,就花了5块钱买了一块洗碗布。当她回到活动页面时,看到这个订单实际上只给她增加了1元钱。



为了拿到88元红包,我得从570元起买够货。

从那以后,活动越来越多。曾经,甚至出现过“即将进行支付”的界面,但最后,我还是要求去购物。白阿姨又下了几单后觉得不对劲。她能得到的金额从一美元降到了几美分,甚至几分钟。当她的提现金额达到84元左右时,几乎涨不起来。

除了一点点累计提现金额,白大妈看到还有一个直接提现88元的按钮,前提是完成三天的日常任务,这成了她最后的希望。白大妈连续两天花了几十块钱满足任务要求,才发现第三天的任务是从570元买够东西从88元拿现金。她突然觉得被骗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忙了半天也没把钱提上来,可能还把自己的信息“卖”了。在安装一款号称靠走路赚钱的APP时,程秀芬发现屏幕上的弹窗需要选择是否允许手机号、IMEI、IMSI,甚至是读取设备上的照片和文件。“我年纪大了就理解不了这个,糊涂了就上当了。”为了提现,程秀芬需要绑定微信账号。“页面自动跳转过去,前提是你同意使用自己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性别信息。”

自从用上一个APP通过听歌赚钱后,程秀芬的手机越来越慢,操作经常卡壳。“我没带多少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以为手机坏了。”无奈之下,程秀芬把手机交给儿子帮忙破案。直到这时,她才惊讶地发现,这个通过听歌赚钱的应用程序占用了多达7.4G 空的空间,“比其他真正常见的应用程序都要大。再继续下去,就全被占了,你手机就瘫痪了。”

无聊-

抽奖套路深,诉求难回

“我爸真的交了19.9元,还问我100元的话费怎么没拿到”“我公公也交了话费,过了好几天才告诉我们”...不久前,一款名为“合成西瓜”的小游戏开始流行。每次游戏结束后弹出的广告页面,以“抽奖”为诱饵,声称交19.9元即可获得100元话费。大量用户反映按要求付费后未能兑换话费,其中不乏老年人对所谓游戏“抽奖”套路不熟悉,付费后无法申诉退款。

“页面右上角有礼物图案,让人以为是游戏自带的礼物链接。点击后出现抽奖页面,还有保险、流量包,轻松‘抽’出100元话费。”记者从一位用户处了解到,由于话费中“不全额退款”的提示,很多人难免会产生付费“试试看”的冲动。付款后发现还需要下载全球公爵黑卡的APP,没有按照提示下载。

“你先举报付款有异议,然后去那张卡的微信官方账号找人工客服骂他!我妈的钱是我要回来的,第二天就还了。”“我妈昨天交了19.9元,我帮她拿回来了。微信支付信息点对订单有疑问,截图支付信息,举报诈骗,然后退货!”......在社交平台相关话题的评论下,一些网友纷纷提出“建议”。只要投诉得当,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款项都可以退款。但是,多出来的19.9元,因为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帮忙操作,被商家捡走了。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进入游戏页面发现,目前并没有“礼物”图标,取而代之的是每次游戏结束后都会弹出一个APP广告。在广告播放过程中,点击屏幕上的任意位置,将会转到该应用的下载页面。

其实类似的套路在互联网中并不少见。有网友表示,“玩其他游戏的时候,秀一下能拿哪些礼包,一点点扣钱。等我意识到没再试几次,发现下面有一行隐形小字,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被骗了70.8元。”即使“真”了,钱也可以退,姓名、手机号、支付宝账号等信息都得全盘托出。“金钱和信息必须永远留在身后。”

管道-

请注意潜在的风险

“老年人容易成为网络江湖中的‘韭菜’,原因有很多。”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由于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的时间相对较晚,很难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面对“数字鸿沟”往往感到无奈,但通常又很看重金钱。导致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落入一些app设置的陷阱。

“老年人一旦介入,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比如在绑定微信或银行卡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财务信息,无意中授权阅读相册或通讯录等。,导致隐私泄露。”在朱伟看来,要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提醒老人多加防范,还需要相关部门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