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人一部手机”的时代,看新闻、看视频、玩游戏已经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随着“低头族”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对常见的事情拿定主意。一批打着“看新闻、看视频、走路赚钱”旗号的赚钱app(应用)频频出现,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安装。然而,记者发现,赚钱的app并不能真正赚钱。从注册到提现,整个过程充满了陷阱。如果不注意,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掉入陷阱。
1
处处小心下载
“看个新闻就能挣钱”“走路就能挣钱”。赚钱的app一般都会用这样的广告语来吸引用户,听起来毫不费力的赚钱方式很刺激。
北京某高校学生小文告诉记者,他在玩游戏、刷微博、看短视频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植入的赚钱APP广告。“我玩过几次手机游戏。一次游戏后,提示我看一个短视频增加经验值,我就点了进去。一看就是‘趣头条’的广告。视频上说,每天在‘趣头条’上看一定时间的新闻,就能赚到零花钱。”小文说,“刷短视频的时候,还在页面底部看到了‘淘头条’、‘微鲤鱼’等很多赚钱的app。”
除了在各大网络平台投放广告,记者发现,在很多应用商城里也有大量赚钱的app,涉及很多品类,比如看新闻赚钱、转发文章赚钱、试用app赚钱、散步运动赚钱、知识问答赚钱、问卷调查赚钱等...网上也随处可见关于赚钱app的经验帖,而且这些文章大多以诱人的文字为标题,打着分享经验的幌子为app做推广。
用户利用业余时间在手机上做简单操作就能获得一定的奖励,吸引了众多手机用户参与。很多app利用“首次注册奖励”吸引用户点击下载,用户在初期尝到甜头后,会在“成功推荐亲友奖励”的诱惑下介绍给他人,加速了此类app的传播。
2
提现需要时间和精力
下载这些app真的能赚钱吗?有用户使用后发现,所谓的“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也绝不是单纯的看新闻。
“广告中声称的收入与现实非常不符。首次注册奖励数千金币。注册后发现几千金币其实不到1元。”下载了一款信息化赚钱APP的黄啸告诉记者。根据平台规定,阅读信息、观看视频、分享新闻、签到等。都可以兑换金币。但是根据兑换原则,用户至少要阅读新闻资讯四五百分钟或者观看短视频十个小时以上,才能赚到1元钱,然后从APP提现。“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赚这一块钱。有的平台要积累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一块钱都提不起来。”黄啸说,最终,他选择放弃这个下载量不错但没钱的应用。
除了浪费精力,更高的“赚钱”门槛也是黄啸放弃的原因。“一开始会让你觉得‘赚钱’很容易,有一些丰厚的奖励,但后来随着我获得的积分越来越多,它会设置越来越高的任务门槛。每天都需要完成很多繁琐耗时的任务,真的让我无法忍受。”黄啸说。
不过,完成不了任务也没关系。赚钱app早已为用户铺设了另一个“套路”——通过“拉人头”赚钱。记者发现,很多app都设置了丰厚的推荐奖励。比起看新闻赚钱,这种赚钱方式似乎要轻松很多。以趣头条为例。目前在趣头条上邀请一个用户可以获得9元,邀请越多赚得越多,最高13元/人。行走赚钱好玩的一步是把拉人头的人数和用户级别、收入挂钩。通过邀请的方式,赚钱的应用程序迅速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记者发现,目前趣头条和微鲤分别占据苹果App Store新闻类和社交类应用的第5位和第7位。
3
审查和控制
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赚钱的app都是用丰厚的邀请奖励让用户点击下载,然后赚取利润。这些app充斥着广告、八卦、新奇信息,内容质量堪忧。很多广告在点击进入后并没有明确的产品信息、生产商和卖家信息,而是要求用户添加微信,按照对方的指示下单。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整治赚钱app。今年6月,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约谈趣头条、惠头条等聚合信息平台,要求相关企业加强广告发布前审查管控,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防止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同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这类玩手机、刷微信轻松赚钱的广告,以免上当受骗。上海市场监管局表示,通过添加个人微信订购减肥补肾等不合格产品,有可能买到非法添加的有害产品,事后难以通过正当渠道维权,风险极大。
记者还发现,为了躲避监管,少数app不在正规应用商店上架,而是选择在网上发布。和非法广告一样,这些app需要添加微信,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才能下载。
目前赚钱APP还处于法律真实空状态,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专家表示不赚钱是赚钱APP的本质,APP利用奖金诱导用户发展下线吸引人的行为涉嫌传销。
来源:新华网
编辑:韩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