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展示已经成为标准应用之一。它通过对用户的追踪和识别来精准刻画用户,并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喜好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018年“双11”主会场辍学率从50%下降到10%,个性化展示带来的流量已经超过搜索带来的流量。2019年“双11”产生了453亿个AI的个性化展示。
但与此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被窃听”、“被大数据杀死”的担忧和烦恼。
9月23日,杜南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四场活动——“个性化显示安全与合规研讨会暨报告会”在京举行。会上,杜南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个性化显示安全与合规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20款常用应用的个性化显示评估
报告对20款常用app的个性化展示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用户友好度高的app数量为零。有四个用户友好的应用程序,即淘宝、美团、考拉和Suning.cn。80%的用户处于中低水平的用户友好度。
测评结果显示,除飞猪外,其余19款app均提供关闭/退出个性化展示选项,且多为“一键关闭”形式,只是进入和关闭有效期不同。
有的app通过长按产品,点击个性化设置选项,可以直接从隐私政策跳转,比如微信;然而,大多数应用程序将个性化显示开关放在“设置”和“隐私”页面上。大部分app都要跳转5次以上甚至10次才能找到开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非不提供关闭/退出选项外,还有四款app为此选项设置了“有效期”,短则三个月,如新浪微博;需要六个月,比如淘宝,微信,大众点评。也就是说,在三个月或六个月后,用户需要再次手动关闭个性化显示。
此外,测评还发现,在用户自控机制方面,大部分app都提供了针对个别广告的反馈机制,或者系统预置的可编辑删除的标签,而不是完全由个人历史数据生成的标签。
App“倾听”疑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数据安全研究部副主任陈颖表示,在国内,“就个性化展示而言,目前以分散立法为特征,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统一立法,也没有以个性化展示为主题的专门立法”。
而且国内法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展示的条款比较分散,不一致,有定向推送、个性化展示、个性化推送。在上述会议上,北师大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庆华指出,立法顶层设计要有统一的定义。
对于个性化展示带来的问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信息安全中心评测实验室副主任、App治理工作组成员何延哲总结了两点:一是推送过于“精准”,让用户怀疑App是否在听;二是大数据的扼杀,即互联网公司利用自己掌握的用户数据歧视老用户价格的问题。
他指出,虽然目前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实际测试中并没有发现App的“监控”。另外,“特别精准推送的透明度还是欠缺的。个性化推送的本质是服务于个人,用户画像可以更加人性化。”何延哲说。
不要强迫用户使用定向推送。
个性化展示成为监管重点。
2019年11月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点整治四个方面八类问题,其中“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被列为重要问题。
根据2019年11月28日公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利用用户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向用户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选项的,属于“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同时规定,不得仅以定向推送信息为由,强制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2020年7月28日,工信部《关于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App和SDK不得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重点整治。App和SDK没有以显眼的方式标注,用户搜索、浏览记录、使用习惯等个人信息。由用户收集用于定向推送或广告精准营销,不提供关闭该功能选项的动作。
报告称,监管部门关注了App在进行个性化展示时是否告知用户或以醒目方式标注,是否为用户提供关闭该功能的选项。
中消协政策研究部主任皮晓林认为,互联网平台应明确消费者拒绝“点对点”商业广告的权利、退出权和投诉权。在政策层面,他建议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算法伦理审查制度,避免对特定群体或地区的不合理区别对待。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