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运营工作内容(刚开始运营工作,你可能需要这四个方法论)

编辑导语:刚刚踏上运营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远?运营除了做好日常工作,还需要有四个方法论,即标准化、自动化、框架化和可持续性。从这四个方法论出发,总结出运营中应该注意的点,立足业务,归于工作,这是做好运营的第一步。



最近公司在增值服务上遇到了障碍,正在转向另一个关联性很强的领域,和原来的工作相比完全陌生。

很多事件发生在我身上,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现在的工作。作为运营商,我该如何走得更远?

根据已有的工作,我分析总结了几个工作要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操作岗位,但至少是阶段性总结。

在我看来,运营除了实际工作之外,还需要有四个方法论,即标准化、自动化、框架化和可持续性。

一、规范化

规范,顾名思义,需要明确的规范来指导日常操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运营部门在与设计(UI)部门对接时需要一张图片怎么办?

部门的一个小伙伴就这么做了,简单描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用白板画了一个很简单的示意图。

等到需求的交接日期,拿到图一看,却不符合运营要求。我被叫了回来,反复修改。

在此期间,运营需求日期迫在眉睫,设计部门需要反复修改,影响下一个需求的提交时间。

需求不明确不仅会影响正常运营,还会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战斗不可避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对以往部门合作伙伴提交给UI部门的材料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形成了需求文档格式。

在这份文件中,我明确说明了使用场景、提交时间、大小、内容要素、填充文案和正式引用等。

结果设计部的小姐姐拿着这份文件找到我们老板,让她手术后照着这份文件写。

除了反复踢皮球,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标准化操作来解决问题,就像上面说的这个例子。

kol运营

此外,可能还需要对运营中的活动、客户/用户等诸多方面进行标准化,形成各种文档。

这样,当形成的文件足够多,以文件为核心的车间之间的交集越来越频繁和紧密,操作的自动化就成为可能。

二、自动化

作业工作可以按照规范文件开始后,部门的效率可以直观的提高。

以前做一个活动,可能会写一堆操作细则,甚至详细的Q & A,但是后期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的KPI还没有定下来。

规范之后,一切活动都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收入、ARPU等增值指标可能由部门领导确认;活动规则由活动操作伙伴制定;对于客户的& A将在改进后移交给客户服务部。

活动投入运行后,还应有相应的活动上线表格,说明不同部分的责任人员和事项。

比如有负责数据监控的人来监控数据是否正常,活动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维持新媒体渠道热度的人分布在不同平台,与网友互动,及时引流等等。

这是我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的规范的作用,规范操作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再举个短视频的例子。

文案的写作包括题材和字数的限制;交给剪辑合作伙伴的脚本需要标注不同的内容图、视频和强调的部分,使其输出达到预期的剪辑效果。

拍摄的地点和拍摄人员的日程安排也要确定,很多环节需要形成一个可以依靠的文件,方便工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过分关注模板和框架。这里强调的是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规范后,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应对预案,每个值班缺口都有人员值班,逻辑比以前清晰很多。

如果可以这样进行标准化操作,那么以后的活动只需要按图进行,填写每一个空空白栏即可。事后,重复优化,迭代这个规范,并更新它。

自动化可以走得更远。

通过制定年度、月度和周作业日历来确定作业进度。

对于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会议,提前一周准备好内容,预留的东西时间一到就用。

这样运营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专注于突发事件和临时拥堵的需求。

三、框架性

框架,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实现操作标准化、自动化的前提。

以社区运营为例,不同公司针对的用户群体可能包括高净值用户、社区KOL、薅羊毛用户等。

比如面对高净值用户,我们需要思考从引流到转化的逻辑,这个群体应该提供什么服务来适当刺激用户消费。

不同的社群也有不同的思维逻辑。面对课程所服务的社群,也许我应该制定另一个社群运营框架来指导运营。

比如从课程开始,思考如何刺激用户体验课程,可能是一个引导视频,也可能是上一期的精华视频内容。

框架思维的培养和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对工作细节和流程的掌控。

做一个知识付费社区,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在群里发日报,每天分享一些研究报告。以后可能会考虑分享,做体验课等等。

从小的部分切入,慢慢延伸,形成大的框架和逻辑。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自己的方法论。

四、持续性

做一个产品不是这个产品的结束,而是开始。如何运营好一个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是运营的主要工作。

运营需要意识到产品不局限于一个App。后来我也意识到,即使是增值服务,也可以算作产品。

微信是一个产品,其中的朋友圈也应该算是一个产品,依托微信的视频号和“看看”也应该算是一个产品。

比如一个产品做出来,前期应该如何宣传,中期如何持续运营,释放产品的价值?

后期可能需要考虑维持产品的寿命,直到新产品上线。

更具体的说,以社群KOL的运营为例。这一次,我们需要让KOL动起来,激发社群活跃度。

因此,平台可能需要思考这些内容:

KOL每周应该做哪些工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优质KOL制定一套选择标准,给予激励或曝光。

甚至一些重大的表现/失误都要有一套应急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等。围绕不同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运营模式。

五、补充

以上四个部分分别是标准化、自动化、框架和可持续性。我觉得还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体会和发现。

有些适用性不是很强,但只能说是一种思维方式(框架)或者运营不断追求的目标(自动化)。

我一直认为,改进和优化流程是运营需要培养和掌握的能力。

除了通过日常刷课学习方法论,还需要不断探索公司业务,把握产品脉搏。

我的方法可能更直接。我将会见产品部门的同事,了解他们对产品和未来计划的看法。

目前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去习惯,去了解,去认识,因为我进入的行业知识门槛比较高。

在这段时间里,我了解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遇到的困难,可能的突破点等等。

业务为本,工作为本,这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本文由@白子洋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