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25日,《实用白话报》刊登了一条题为《清房加番菜灶》的新闻:
“清帝宣彤饱餐一顿,现在养心门外开了一家饭庄,是23日由某酒楼的四位老师开的。”(饭菜,意为西餐)
皇帝喜欢西餐?
当然,这是人们感兴趣的热点。
1922年12月,溥仪结婚。10个月前,农历正月十四,溥仪16岁生日会,有一个“西餐”战胜“中餐”的情景喜剧。
据故宫皇家生活史专家袁宏琪考证,这一天,宫里的三位老太太——景宜、容晖(以上两位是同治皇帝的妃子)、段康(光绪晋妃)为他办了当时最时髦的生日聚会:
“海碗菜二品:冰糖莲子,一品鸭;四种大碗菜:清蒸驴肉、四喜丸子、什锦素菜、三丝清汤;中碗四样:红烧竹筒鸡、首义鱼干、五香羊肉、红烧什锦肉丁;四菜:清蒸鸭条、酒醅鱼片、清炖虾仁、炒蟹肉;菜八菜:里脊肉丝炒茭白、莲藕杏干肉、镶嵌山药、酱肉、斗鸡、卤菜什锦、炸肚、脆皮鸡;板块二:挂猪挂鸭;四大产品:首义糖油饼、首义苜蓿饼、首义李桃、首义白寿桃;唐一品:八负牧溪汤;一大碗生日面,一碗面,一杯炸酱,一盘面。”
但是,溥仪不领情,就把饭送人了。
原来他已经派人给他准备了一桌西餐:火腿、红烧羊肉片、炸猪排、奶油蛋糕、黄油奶酪、法国白酒、啤酒、苏打水.....一切。
10个月后,婚礼后的第三天,溥仪点了“丰盛的冷食、糕点和法国香槟”招待各国使节,制作方是北京饭店。
这是北京最早的法国餐厅。起源于八国联军去北京,两个法国人灵光一现。
他们在东交民巷开了一家酒馆。刚开始只有一个小门面,做的都是炸猪排,腊肉煎蛋等配菜。他们卖的酒只有12美分一杯的红白葡萄酒。
但在20年后,它已经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酒店。
能和溥仪一起吃饭的是婉容。
而比婉容早一天入宫的文绣,并没有那么喜欢西方的东西,包括吃西餐。
婚礼结束后,溥仪经常与婉容、文绣共进晚餐,皇帝也经常下这样的敕令:“每天早餐两份菜,晚餐三份中餐。”
中餐就是西餐。为什么早上两份西餐,晚餐三份中餐?
原来舒菲文绣吃不惯西餐,所以溥仪和婉容早餐吃西餐,晚餐吃中餐。
溥仪和婉容好像都很喜欢西餐,文绣却不喜欢。渐渐地,文绣回到自己的宫殿独自吃饭,而溥仪和婉容则干脆每天吃西餐。
溥仪对文绣的这种“不甘将就”并不满意。于是,会做西餐的外国厨师来到皇宫,溥仪甚至要求文绣宫的人先学习:
“首先,在御茶(餐厅)前教舒菲宫的人和太监们学习如何摆桌子和上菜。”
1931年夏天,天津。
文绣从溥仪家跑出来,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末代公主通过律师发来律师函:
“皇上九年,没有一次幸运;孤抱,伤心泪暗流;被虐待,不堪忍受。我要求你离开。溥应该每个月去一次,在一定的日子里住在一起。否则,只有在法庭上见面。”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嫔妃离婚,当时被称为“舒菲革命”。
这对于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我不知道他是否在这个时候想起了那一天,让不喜欢西餐的舒菲学着摆桌子。文绣当时的心情和此时的他差不多。
作者:李殊,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7期,原题《末代皇帝的西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