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优惠券的几种使用场景入手,简要分析优惠券满足场景的流程设计和逻辑配置,希望对你有所裨益。
众所周知,前几年O2O火起来的时候,各个平台为了推广新活动,大量补贴用户。当时各种优惠券满天飞。他们有多强?可以说,用户只要肯下功夫找优惠券,一天在衣食住行上花不了多少钱。
甚至催生了一条刷券——卖券——刷单的产业链。专业的薅羊毛组织了所有的眼睛和耳朵。平台活动一上线,就堆了大量优惠券,然后在某宝上低价出售。这样平台就开心了——订单量和用户量瞬间上升;用户是快乐的——享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省很多钱;羊毛党开心-空手套是白狼,没有风险。最后,“羊毛出在猪身上”,平台由VC融资,VC逼迫平台在资本市场上推销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优惠券起到了培养用户习惯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滴滴不迅速发出大量优惠券,会有多少用户尝试在手机上打车。如果美团和饿了么不发优惠券,用户手机上的外卖频率会是多少?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没有一个平台是不发优惠券做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不搞活动,不送优惠券,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电商或者O2O。
那么问题来了。优惠券平台一般在公司内部使用,不为外人所知。而且商家越来越多,优惠券平台的逻辑越来越复杂;公司越大,部门越多,优惠券审批发放的过程就越长。这对产品狗来说很难。简单的页面逻辑和交互逻辑,随处可以复制。不仅如此,你还可以边抄边评论,说一、二、三关于哪个更好哪个更差。
但是优惠券的逻辑,如何搭建优惠券平台,一张优惠券如何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不是简单看别人的产品就能知道的。这些问题正是王贲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的。本文将从优惠券的几种使用场景入手,然后讨论优惠券满足场景的流程设计和逻辑配置,最后对平台权限做一个补充说明。
(因为这狗熟悉O2O相关业务,对电商业务了解不够,所以只能从O2O的角度来说)
一、优惠券使用场景
使用优惠券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推新或者活(对于电商来说,还有提高客单价的作用)。好的优惠券设计可以扩大平台的知名度,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快速吸引一批用户进入平台,以较低的成本提高平台的活跃度,提升用户的ARPU价值,提高平台的交易流量。优惠券多与活动一起发放,通常有以下使用场景(从平台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做了一个大概的区分,具体的使用场景会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营销目的而有所不同。比如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向用户发送优惠券,注册后推荐其他用户向推荐人发送优惠券,用户完成实名认证后获取优惠券,用户绑定银行卡成功后获取优惠券等等。总之,只要是能想出来、能追踪到的线上活动,只要是能帮助达成商业目标的场景,都可以考虑使用优惠券。
二、优惠券平台的整体流程
对于业务量大的平台,优惠券平台可以是单独的系统。每个业务线都可以有自己的App、网页、微信官方账号等。也可以有自己的营销节奏和玩法,但都可以通过调整优惠券平台的界面来实现优惠券的制作。优惠券平台还可以根据规则控制各业务线的优惠券使用量。就一个相对标准的流程来说,生成优惠券需要经过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可以对应系统中的一个模块。
首先,建立营销预算。年底,王去过的所有公司都制定了下一年的总体预算,调整了每个季度的滚动预测,并对上一季度的营销支出和营销效果进行了评估。当然,营销费用可以花在户外广告、SEM或者用户补贴上。优惠券可以归为用户补贴。如果与公司财务系统连接或者财务人员手工将用户补贴预算录入系统,则在创建预算时可以直接选择。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支持,就要和财政部门说清楚有没有预算,预算的数额是多少。
第二,根据预算创建营销活动。营销不是一个饭局,不是一篇文章,不是你想做的事情。你得先掂量一下你兜里有多少钱。如果把当前周期的营销预算都花光了,就算你想做活动,公司财务部门也不会同意(除非你走审批程序补充预算,这里不提)。
读者可能会问:如果我有钱,直接发优惠券就可以了。如果你想要优惠券,你可以直接发放。为什么又要创造活动?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优惠券营销平台,不仅仅是制作优惠券和管理优惠券,还要跟踪优惠券的效果和给平台带来的价值。优惠券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携带的。成熟的运营部门会对各种“与人合谋”敞开心扉,以达到“我喜欢你再来再来”的目的,所以他们一定会策划各种活动。但是每个活动效果如何,带来多少PV,多少UV,转化多少新用户,产生多少订单,产生多少流水,都是运营部门关心的(不然没法跟老板解释,也没法吹牛)。
活动模型包括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活动通道。优惠券的产生必须在活动开始和结束之间,分销渠道主要用来统计渠道的效果。一般来说,线上渠道可以包括App、网站、微信官方账号、微博、合作网站等,线下渠道包括推送、楼宇广告、巴士车身等。
第三,在活动下创建优惠券批次。为什么需要批次?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是细节的积累,需要经历预热、开场、高潮、收尾、二次营销等过程。每个节点需要不同的玩法,不同批次的优惠券。
比如王贲要做电商节(王贲从来不是电商,以下纯属谎言)。在预热阶段,我需要给新注册的用户发放一批新手券,让新老用户收集品类券、店铺券、通用券。在开业阶段,为了进一步刺激用户消费,我需要生成一批优惠券包,并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没有收到本次活动优惠券的老用户。高潮阶段,制作抽奖圆桌,给下单支付的用户一次抽奖机会,随机抽取半价券或免费券;最后阶段,为了处理客户投诉,需要客服人工向用户发放代金券进行安抚;最后,当商品到达用户手中时,可以附上合作商家或品类的纸质店铺券,刺激用户后期继续在平台消费。
这样一个活动需要几批优惠券才能覆盖每个阶段的营销需求。另外,一个游戏在一个阶段是实时的,也需要多个批次。再比如,为了扩大传播,刺激用户分享我的电商活动页面,我给在banner page报名参加活动的用户A一张优惠券。如果A把活动链接分享到朋友圈,我给A一张优惠券,B在朋友圈看到A分享的页面,进入页面注册新用户,我给B一张优惠券,这样就需要准备三批优惠券。类似于活动原理,管理批次可以更好的发现每个批次的效果。当然,批量创建的前提是期间有预算,而且是在活动期间。
第四,按批次发放消费券。发放优惠券需要相应的场景,也就是说,应用场景决定了优惠券的发放方式,有些优惠券是系统自动触发的,有些则需要手动发放。所以除了选择优惠券的发放方式,还需要选择发放给哪些用户,是发放给新用户还是老用户,是全平台发放还是发放给符合一定特征的用户,这些都需要通过CRM获取用户名单后才能确定。另外,如果平台有相应的政策,可能无法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用户重复发放优惠券,便于成本控制。
其实对于大部分平台来说,获取用户的人口统计属性很难,用户在平台上的活动产生的运营数据要好用得多。所以通过BI和CRM来筛选具有一定平台特征的用户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系统给不了太多支持,也可以给空留个手动操作的余地,在模块上留个功能直接导入用户列表。
三。优惠券的配置逻辑
下面是京东后台图片,读者可以先感受一下。大部分的领域和配置都是电商和O2O业务通用的,根据业务本身的需求进行调整就可以应用。
抽象后可以得到以下思维导图,所有领域和维度都已经列出,满足一般适用场景应该没有压力。
四。业务权限说明
优惠券平台的最终用户主要是运营商和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在平台上的作用是制定和管理营销预算,以及已使用优惠券的核销和未使用优惠券的余额。他们不参与优惠券的制作和发放,所以不需要这部分权限,但是财务人员需要相关的财务审批权限和查看报表的权限。
如上所述,这种平台模式是针对一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的,所以在超级管理员下,需要配置几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充当管理员,在业务部门管理员下,有总部的操作员,在总部下,有国内其他城市的操作员。运营商需要活动管理权限,配置和制作优惠券的权限,查询优惠券的权限。
就数据权限而言,普通的数据权限规则(即什么级别的人可以看到什么级别的数据,什么区域的人可以看到本区域的数据,管理员可以看到所有数据)就可以满足要求,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有人说,补贴对平台来说就像兴奋剂。短期使用可以有很好的刺激效果,但如果长期进行,危害就大了。其实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如果平台流量足够大,会有很多合作商家愿意为流量买单,平台不需要出一分钱。
如何让羊毛出现在猪身上,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和商业策略的问题。平台把商家带来了,活动做起来了,订单也上去了,但是可能的用户是羊毛党而不是目标群体。羊毛党露出一个平台,然后攻击其他平台。如何防范单刷的风控问题...此外,还有很多与优惠券相关的话题,王贲暂时不做全面阐述,以后再写。
本文由@迅雷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