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8月17日在江苏南京落下帷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信院)《多工位柑桔果肉自动分离机》作品,在高职组所有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特等奖。常信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连续三届获得国赛特等奖的学校。
记者了解到,近2年来,常信院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289项,其中国家和省级特、一等奖59项;学生申请专利680项,获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288项;45个学生项目获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双创实践活动的学生参与率达100%;有217名学生获得行业或知名企业高级资格认证,其中77名学生获得思科、华为、H3C、OCE等全球知名公司专家级认证。
常信院学生创新实力是怎么炼成的?
记者了解到,常信院连续三届获得国赛特等奖的作品均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项目内容与企业、市场、行业紧密接轨。常信院院长周勇说,近年来,常信院打破常规办学教育思路,在探索“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全面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利用企业行业的资源,紧紧跟上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更精确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更重要的是为练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了有效的提升平台。
获得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的项目《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该项目就是来自与学院长期有着深度校企合作关系的常州天安涡轮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指导老师郭伟深有感慨:“正是因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才能更精确地了解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带领参赛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方式到企业与技术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相关技术难题,这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训练和比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我们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新的思路,这无疑是对我们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江苏高职首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该项目团队成员王浩同学在获奖后如是说。
在常信院党委书记王丹中看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代职教行动下高职院校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常信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目前,常信院建立了由“8个双主体学院、8个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1个信息产业园、2个全国性产教联盟”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投资2.45亿元的全要素“智能工厂”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也已经正式启动。
如果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成就了学生创新实力强大的外在动力,那么,常信院校内构建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则是学生创新实力提升坚实的内在动因。项目指导老师岳东海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大学生双创训练中心、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了阶梯式的培养,通过这些“特殊”的组织和政策吸引、鼓励对专业技能有追求的学生继续钻研,以达到技术创新的水平。“学校每年要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职业技能节、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鼓励学生到全省、全国竞赛舞台去参与比拼。”周勇说。
在此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多工位柑桔果肉自动分离机》参赛团队,就是从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的一支优秀团队,组成该团队的汤雨龙、陈俊、鄂晓雨、姜吉宇、马松琳、杨晨6位同学,也是岳老师所指导的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岳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和反复的优化调试,用6个月就研制出了《多工位柑桔果肉自动分离机》。
“该分离机采用机械加高压吹起方式取果肉,使高压气体通过喷嘴扫过柑桔的全部内壁,控制好吹气压力和时间,保证果壳不被破坏,同时分离机内设计了果肉收集箱,方便柑桔果肉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已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已取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团队成员来自常信院大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鄂晓雨说。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