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最近不少复工的外贸鞋企都遇到了订单延期或取消的窘境。如何摆脱困境?温州的企业和政府开始了一场转型突围战。
万在温州鹿城经营一家中小型外贸鞋企,生产的鞋子90%出口到俄、韩、澳等国。海外疫情爆发,订单量取消30%,延期确认订单约占20%,企业生产车间一夜之间有一半机器停工。
万温州君纳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我们跟国外做生意的这些国家疫情的发展。那么多工人的生活怎么办?
如果海外市场受阻,能否转向国内销售?外贸鞋和内销鞋不仅销售渠道完全不同,技术也大相径庭。如果要转型,风险也不低。
万勇企业的困境在温州并不是个例。很多外贸鞋企都遇到过暂停发货和撤单的情况。早在2月份,温州市商务局就开始谋划破解“保外贸订单”工作方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每个外贸企业都有一名联络员派驻企业,与外贸企业一起工作。
温州鹿城区商务局副局长董胜坤: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1亿多的应急专项贷款资金,用于稳定外贸,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企业销售方面,积极利用市、区“云对接”、“云招商”各种平台,对接国内上千家采购商、经销商。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温州相继出台了减税、缓税、加大租金减免、加强信用担保、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措施。
温州君纳鞋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绍专:社保退50多万,然后员工包车,贷款利息也很低,只有3%左右。总成本降低保守估计100万元。
政府的积极行动让饱受订单短缺之苦的万更加放心,开始大胆投入到内销生产线上。然而,新的困难出现了。因为对国内市场消费趋势的不确定性,企业设计师加班加点设计的30多个国产鞋样失败。
温州君纳鞋业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姜立军:有点崩溃。出口转内销真的太难了。当时设计团队有一些自己不想做的想法。我们仍然认为,如果工厂要生存,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关闭它,不管我们有多痛苦或多累。
经过不断的试错,我们终于设计出了一款既有外贸鞋耐磨耐折的特点,又在款式上符合国内消费者眼光的国产鞋样。3月16日,万家勇企业车间新购置的两条国产鞋生产线正式投产,并以网络名人现场发货、电商平台配送的方式,每天5000-10000双销往全国各地。
虽然在转型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万有信心突破转型。
万温州君纳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我们有信心度过这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