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季佳栋雷珊)雪花转来转去,飘了一整天。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他们不能在张芝华回家,最早的比赛将在5月份结束。
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张芝华担任延庆冬奥村驻地生活服务经理,负责运动员住宿、健身、娱乐等生活服务。冬奥会期间,延庆冬奥村有500多人参与这些工作,他们要保证86个代表团12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日常生活。
从2020年11月底开始,经历了筹办、招募、赛时服务等工作,张芝华直言“不容易”。
从今年1月27日开始,各代表团陆续抵达北京,在机场完成核酸检测后,直接入住东岙村。“大家一起来,我们压力会很大。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放松。”张芝华说,“到了半夜两三点钟,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做好安排。”
奥运村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来自五星级酒店,有参加重要活动的经验。为了让服务变得温暖,他们没有选择“寒冷”的二级防护装备,而是穿上了专门设计的“工作室隔离袍”。在53天的工作中,他们每天都要穿脱防疫装备。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人员还备有口袋书,随时学习英语。此外,掌握外语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在尽力与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沟通,向他们解释疫情防控政策。
一名志愿者在延庆东岙村写春联(1月31日摄)。新华社发(肖绍文摄)
“我认为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得到所有代表团的理解和认可,并遵守我们的防疫政策,这是不容易的,尽管他们很聪明,也很努力。”张芝华说,“这真的感觉像一个地球村。只要用心服务,用心表达,就可以跨越国界和种族。”
虽然我通过了全要素测试,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比赛过程中不出意外。“有一次,一个运动员扛着单板进房间,打掉了天花板上的消防喷头,突然水就冲了出来。”张芝华说,“当时是夜里12点多,同时迅速集合工作人员,用拖把扫帚什么的,把水清理出来,一边汇报情况,一边联系抢修。”
除了紧急抢修,帮运动员找衣服和手机也是家常便饭。如果是下雪天,运动员出门前要把路面积雪清理干净。
运动会时间短,准备工作不容易。记得2021年2月张芝华来到冬奥村后,眼前是一大片工地,建筑立面还没有装修,有些位置在地图上没有对应。10月份交付后,他们进行了开荒和清扫,把地面和墙壁打扫得像宾馆一样干净,布置了1400多张运动员喜爱的按摩床等上万件物品。筹备冬残奥会时,要重新调整床、柜、轨、衣架的高度,检查无障碍通道。
“我们还专门研究了电动轮椅的充电问题。国家有政策规定室内不能给电池充电,所以我们在公寓楼门口做了专门的充电处,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
从开村到闭村,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克服了严寒和各种突发情况。延庆东澳村不仅零投诉,还收到了61个代表团的感谢信。
“服务保障大家都参与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张芝华说那是在中国新年期间。“(大家)剪窗花,写祝福,写春联。每个人都是推广中国文化的大使。”
目前处于工作隔离阶段。隔离结束后,工作人员应检查和转移材料。隔离结束后,他们要上山整修冬奥村,将公寓交付给业主单位,然后返回北京冬奥组委完成收尾工作。
张芝华之前在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从事体育专项工作,来到东澳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延庆冬奥村有39个商业区,要在短时间内打通,拧成一股绳。
“各个领域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有大学、乡镇干部、国企员工。把大家的想法和工作方法整合起来,并不容易。”张芝华说,“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不管以后是回教委还是去其他岗位,我觉得这段经历都很宝贵。”
编辑:张月山、王楚洁、赵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