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超编辑|罗丽娟
在全民健身的趋势下,定位于“智能运动平台和专业器材导购”的Keep也搭上了东风。
最新数据显示,Keep用户数已突破3亿,月活用户达到4000万,会员数突破1000万。
随着热衷于分享健身内容的平台用户和创作者的增多,2015年推出的App Keep已经从一个运动健身工具,转变为一个集运动内容、健身硬件、美食消费于一体的家庭智能运动体验科技平台,覆盖家庭用户的“吃、穿、用、练”。
Keep creator运营总监王楠透露,Keep社区已经积累了100多位人才,粉丝超过50万,还收获了9个防爆培训班,每个月有1400万关注者。达人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Keep内容生态。目前,平台已经积累了1000多位优质内容创作者,平台沉淀了3000多套PUGC内容。
但是,要让达人长期停留在Keep平台上,持续创造有价值的内容,仅仅靠社区氛围吸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帮助达人实现商业变现。
为此,Keep近日正式发布“万人拓展计划”,聚焦运动健身人才成长路径,通过精细化运营帮助其“IP”进化。
具体来说,Keep将在未来一年投入100亿流量资源和5000万现金奖励,扶持优质健身内容创作者,同时加大人才的商业开发,提升头部创作者的商业影响力。
Keep副总裁黄晶晶表示:“未来一年,Keep将创造1.5亿的后续创作者,三年内,一万名健身专业人士在单个平台上的收入将过万。”
Keep副总裁黄晶晶
促进达人商业价值的增长,也是扩大平台业务规模的一种方式。
对于Keep来说,虽然已经处于健身平台的头部,但在商业变现的道路上还处于探索的初期。
目前Keep的主要商业模式可以分为四部分:向App用户收取的会员费、人才广告商业化、消费品收入(即线上商城服务)、线下Keepland健身空客房。
据Keep商业营销总监郑斌介绍,近两年平台人才的营销一直以非常高的增速发展,年增长率接近50%。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Keep平台上已经聚集了1000家优质内容生产者。今年已经产生了1.56亿的后续课程,每天有近百万人与创作者互动。
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积累流量的Keep开始加大广告和营销服务。按照Keep的逻辑,公司鼓励大家建立粉丝群和个人IP,然后借助平台将其转化为商业IP。
在这个过程中,Keep过去一直扮演着“链接者”的角色。通过链接广告主和人才,帮助广告主找到合适的人才进行营销,也为人才商业IP的打造提供“能量供给”。
Keep商业营销总监郑斌
随着未来人才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多样,受众逐渐拓宽,Keep希望成为平台营销链路的搭建者,打通人才IP营销的全链路,让人才拥有独立的营销链路和闭环。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从“个性化”到“模式化”的服务发展过程,意味着Keep达人的营销具有模式复制的可能性。
为了让整个变现路径更长,Keep还推出了“卡路里风暴”计划,尝试在人才课程培训前、中、后投放广告,增加产品营销覆盖面;同时设计了“品牌内容官”的角色,让达人不仅可以为品牌代言创作内容,还可以在品牌的孵化阶段带来更多价值,即达人可以与品牌方深度绑定,加强商业变现能力。
2022年,Keep商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家成立七年的公司将如何实现商业变现?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内容平台的竞争?Keep副总裁黄晶晶、Keep Creator运营总监王楠一一回答了媒体提问。
以下为对话内容(全天候技术已删除):
新目标:内容和商业化
问:Keep创立至今,运动爱好者(包括专家和普通消费者)有哪些改变?怎样才能不断赋予他们力量?Keep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黄晶晶:从2014、2015年开始,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就是引导我们做一些与运动健康相关的事情。我们也是创业过程中的幸运儿,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当时各方都认同这个方向。
从供给端看,当时很多职业机构更重视竞技体育;内容碎片化,很多都是老内容,大众健身选择有限。
Keep从创业之初就把握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位点。当时整个App的定位是“移动健身教练”,特点是降低用户运动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把握方便,内容简单,练习容易等。
到了2017、2018年,我们开始用AI技术进行内容个性化,解决了拥有优质内容后如何成为更长远计划的问题。结合这样的技术手段,根据个人用户提供的基础数据指标,生成具有个人特色、粒度更细的定制方案,可以更适合用户。经过3-4年左右的发展,由于付费计划的配合,很多人才的内容创作质量逐年提升。
现在我们反复提到用户自身的情绪,包括创造力,因为用户的坚持不是靠冷冰冰的机器算法完成的,而是靠人和服务有温度的连接。所以我们认为内容是基础设施。原来的痛点没有了之后,怎么做呢?用更有趣的方式让用户感受到运动本身的乐趣,是我们最近的努力。
关于盈利模式,我们今天讲了广告。人才也是中间很重要的力量。Keep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商业化。变现不仅是品牌的变现方式,更是内容的变现。第二,现在会员业务比较成熟。第三,是消费品业务。还有,线下的Keepland健身空室。这些商业产品的核心是服务,无论是会员服务还是人才营销。底层逻辑是服务用户“吃、穿、练”的需求。
问:关于人才扶持计划,除了目标之外,还有哪些期待?比如公司未来实现并盈利。
王楠:我们刚才的两个目标是:一年内孵化150个以上的“百万追随”创作者,三年内一万个创作者基于Keep single平台上的内容收入超过一万。这两个目标比较简单,但是很实用。我们根据健身专业人士在整个行业的成长情况,Keep平台的特点和PUGC内容属性进行梳理。
接下来商业变现的规划肯定是在内容和商业化两个方向。
内容方面,内容激励是一种,我们会和创作者一起探索付费课程。目前站内可以看到付费内容。接下来,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作者加入进来,丰富和拓展内容形式。
商业化方面,今年还开发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卡路里风暴,这是一个对所有平台作者都非常友好的推荐模式。我们会在专家和品牌之间建立更多的直接沟通,让更多的种子创作者提前接触到一些优质的商业榜单,积累一些经验,让头部作者和平台建立更长久的联系。
看:Keep还是有潜力的。
问:近两年来,Keep用户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月活突破4000万。你认为这个垂直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Keep的流量池可能达到什么水平?Keep的整个用户画像是怎样的,他们呈现了怎样的消费偏好?
黄晶晶: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健身人口的普及率仍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增长空。在这样的背景下,Keep实现增长的潜力自然很大。
从我们所做的来看,还是在于提供服务的形式是否继续迭代,可以更贴近用户当前健身的痛点。这一两年大家对问题的解决更深入了。规模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更大人群的痛点。因为运动是一个人的本能,即使没有运动习惯的长辈也会出去走走动动,所以运动人群与生活方式的衔接非常紧密。
如何通过服务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使用中,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用户一直等着我们用更好的东西吸引他们。所以我们目前的看法是,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未来更多的产品,包括达人合伙人,可能会吸引更大的用户群体。
王楠:男女用户比例比较均衡,以年轻人为主。随着这两年内容的逐渐丰富,我们在站内发现了一些现象:比如年龄稍大的用户活跃在站内,舞蹈和太极内容不断被用户反复消费,会提出更新鲜的内容需求。
问:用户除了购买Keep类还有其他消费偏好吗?
黄晶晶:我们刚刚讨论了更多的内容消费。另外,我们自己的产品也很好。
比如跳绳之类的项目也很受欢迎。它的整个体验设计和App是一体的,所以它拉起了品类增长。
我们这些使用者,也在不断探索仪器的消费。另一方面,我们的饮食,包括五金,手环等。,在站内成长的很好,因为和用户场景捆绑的很紧。
竞争:保持内容的独特性和开放性。
问:现在短视频平台和内容平台也在做线上健身内容。Keep和这些平台在内容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王楠:首先,与综合内容平台相比,Keep作为一个垂直品牌,具有内容更专业、更系统、用户更精准的优势。
Keep汇集了全网最优秀的追随者,长期跟随练习的用户会主动产生运动行为;在后续课程设置上,将课程与智能硬件相结合,同时开放才艺直播权益。这些优势是其他综合内容平台所不具备的。
对于才艺和粉丝群体,他们对每个平台的要求都不一样。Keep等泛内容平台在专家和用户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平台上的用户和人才需求,其实和其他平台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品类的创作者,很多都是多平台多栖发展的。可以说Keep station里面的内容一定是和其他平台不一样的,因为这是一个让用户愿意去实践的硬指标。我们也希望通过万人拉伸计划,延伸健身达人的职业生涯,充分实现个人IP价值的充分发挥。
黄晶晶:就用户本身而言,与我们的口号一脉相承,我们专业、科学、可靠的内容永远值得坚持。从内容供给市场来说,很多运动内容并不科学,比如减肥,极短时间内节食,这些都不是正确运动观念的引导。我们将继续巩固体育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比如今天达人分享的课程和练习的频率可能是几百万或者两千万,内容生命周期很长。有的用户会把一个视频练习上千次,相当于这个人才的上千次互动。所以内容使用行为的差异也会导致平台的差异。
问:其他平台都在布局体育内容,签约一些独家作者。这会影响Keep的排他性吗?会不会让Keep变得不可替代?
王楠:首先,很明显Keep用户和那些平台用户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Keep用户中男女比例差不多,重在练习而不仅仅是看。就算是天赋课程,我们也分了K1-K5的难度等级,消耗的卡路里值,每次运动后的打卡记录。真正的健身用户对这些功能和数据是有需求的。这些用户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所以在选择自己的东西时,会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跟随Keep去实现一定的运动诉求,有自己的目标和期望。
黄晶晶:我认为内容的独特性最终取决于谁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Keep一直有自己的官方内容团队,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把握,其他平台没有垂直投入,更多的是通过运营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观察积累了几年,内容的独特性还是有差异的。有些内容在站外可能很受欢迎,但是放到站内可能就不被用户喜欢了。反而可能需要我们引导才能迎来大消费。
问:那些不断孵化和赋能的人才,未来形成个人IP后,能否跳出平台开发?如果他们在多个平台上开发,会不会给Keep带来一些竞争压力?
黄晶晶:我们强烈鼓励他们在多种平台上开发。如果这个平台足够开放,我们愿意合作,因为内容需要不断创新。
例如,Keep今年将芭蕾、瑜伽甚至彝族舞蹈变成了练习。我们的创作能力在国内应该很难比,可以继续输出内容,也有朋友找我们合作。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担心。我们看的是以后的事,而不是现在的事。目前Keep所做的,无论是优秀的人才还是内容输出,都是非常开明的。
本文来自华尔街。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