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户体验的本质是to C和B,而不是从B到C。
我和很多朋友讨论过B端服务的本质,各抒己见,但不如人们对亚马逊贝佐斯《零售的用户体验本质》的总结有说服力。
先说我自己的结论:B端赋能的本质应该是从用户和销售的角度出发,用户要注重用户体验的本质,销售要注重销售服务的体验。
目前B端路线图是双轮驱动战略,未来很可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走三级火箭模式。就双轮驱动而言,用户体验的本质是走向C和B,而不是从B走向C,服务体验应该是社会价值。
这是结论。我用三篇文章分享一下我简单的理解。这是第一篇文章,是引言,就是为什么用户体验的本质是C和B,而不是B和C。
B端服务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我两年多了。最近看了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供大家评论和指点。
上图是普华永道2018年7月的一份报告,看了很久,却没能解答我的疑惑。最近,我对算法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另外,在整理自己的“3Design设计模式”时,一起想了很多,得到新的灵感,分享出来,一起讨论。
在3Design设计模式中,我认为3Design结合技术发展对未来的影响最大:人机共生带来的算法隔离(后面会有一篇文章专门讲TA)。
也就是说,算法开始充当人类的第二层皮肤,学会保护主人,开始保护人类,或者更具体地说,保护个体。TA会在B端的供给端和C端的需求端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物种。我们暂且称之为算法隔离层。
那是什么意思?
企业广告和服务的推荐,除非算法通过,否则无法推荐给用户。算法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真正意义上保护这个人,哪怕一开始就有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符合算法“要求”的服务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和十几年前谷歌的拉里·佩奇说的“不被谷歌抓取的网站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有多相似?
没错,其实算法隔离一直存在,Google的搜索时代也有,只是当时的算法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的包围个人和社会。现在算法已经从PC的浏览器全方位渗透到人类社会。人类制造的最大的算法机器是超级城市,是目前最火的所谓智慧城市。
这对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服务于人,企业发明了算法。但为了尊重和保护人,算法开始“挑战和屏蔽”企业。
这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你用来谋取商业利益的手段开始屏蔽你,抵制你,甚至让你从星球上消失,而这一切的出发点与你设计的原点是一致的。这也是在新一代的机会空之前。所以,抛弃存量,敢于归零,是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这个时候,B端服务的本质就若隐若现了。算法隔离层是B和C之间唯一的通道,但是这个通道掌握在谁的手里呢?还不知道。
可以观察到,短期算法是以普华永道报告中所谓的T2B2C模式为人们服务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能力穷尽IAB(泛指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的所有底层技术积累,也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财力“买下”所有的技术能力。但是市场需要,用户也需要。
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性结论:AI领域的所有能力,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能真的说我都OK!所以B端赋能可以依次走:近期T2B2C模式,中期B2T2C模式,远期C2T2B模式。第一个T是技术型企业,第二第三个T更多的是隔离层生态型企业,主要是因为生态本身很可能不产生技术能力。
所以很容易得到B端赋能的精髓。理解B端的核心是理解C端,到C和B,而不是从B到C!
如果你的客户是零售,用户体验的本质是多、多、好、少,那么从C端看B端,解决问题可能会容易很多。这是B端科技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很无奈却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想服务好B端,首先要有一批服务C端的人才。
全文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在下一章,我们将讨论近期T2B2C模式、中期B2T2C模式和长期C2T2B模式的可能机会。
作者:李有龙,微信官方账号:IAB物质与智能链
本文由@李有龙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