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小学生学习编程持怀疑态度。
为什么?
“小学没必要学,但长大了还是要花钱学。”
“这只是电子积木。骑着到处跑没什么意思。”
“算法很多,孩子还很迷茫。”
“学编程不如去想怎么得分,这更重要。”
......
这些疑惑通常在大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编程之前都会盘旋在他们的脑海里!然而,在研究了“向真”的场景后,许多家长都很坚定,编程对孩子的积极影响绝不是表面的。
而且,现在的小学生远比家长想象的更有主见,更有思考力。学编程好不好,孩子的行为和变化足以说明一切。
思维更“活”,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妈妈,我找不到我的袜子了。我该穿什么?”“妈妈,你怎么没给我带书包?”“妈,水龙头出不来,我还没洗呢!”......
从孩子放学回家到孩子上学的第二天,小峰(化名)的妈妈耳朵里好像有复读机。不管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是“妈妈,我该怎么办?”“妈妈,我不会的。”“妈妈,救救我!”她发现自己的孩子都小学三年级了,但还是事事依赖她,没有办法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没想到,这种尴尬的局面在小峰学会编程后彻底改变了。现在,他每天回家都有一整套“作业流程”,什么时候吃饭、写作业、练琴,他都安排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小峰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里修修补补,从空风扇叶片调节到吹风机,再到家里的电脑电视。以前遇到问题就找妈妈的孩子,变成了可以帮妈妈解决问题的生活小家庭。
小峰妈妈说:“我曾经想过故意不理他,让他站起来。后来发现根本不管用。现在如果不是我问孩子,他早就自己解决问题了,做事也变得很有逻辑,很有条理。没想到学编程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
小学生学习编程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创造力等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算法。这些软实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编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所学知识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可以理解,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彻底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这才是影响孩子学业发展的本质。这比一时的成绩波动更值得关注。
编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兴趣学科,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并在生活中实践所学,从而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
比如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始终的“统计学”知识点,可以应用到编程数据分析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学会了如何学才有用,把内容理解透彻。
此外,编程还可以帮助孩子综合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果一个孩子想要打造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过程中可能会用到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学习的好处不言而喻。背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将一个原理、一个公式运用到实践中,比临摹更让人记忆深刻。
抗挫力、抗压力等心理承受能力大大提高机器人编程和软件编程都非常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因为编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一个模块出了问题,很可能机器人就动不了了。错误的代码可能会使软件难以运行。反复修改调试,甚至推倒重来,对于程序员来说就像吃饭一样平常,是必经之路。
我们曾经有一个小成员,刚学机器人编程不久,正在学建筑。有一次,他设计了一个可以承载30瓶矿泉水的结构。快要放最后一瓶水的时候,结构突然“崩塌”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但哭过之后,他咬紧牙关重新调整结构,完成了作品。还有一个荣誉感很强的孩子,参加机器人比赛的时候哭了,怕拖累队友,最后团队反败为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很多送孩子去学编程的家长都会发现,以前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娇滴滴的小主人小公主,渐渐变得会搬东西了。虽然我还是很爱哭,以前哭什么都不管,现在尽管伤心也要完成任务。
从表面上看,抗挫折、抗压力似乎不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但纵观很多伟人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这种软实力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学习,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了解游戏的底层逻辑,不被带跑偏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各种事件也足够触目惊心。很多家长也很担心。怎样才能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从“提问者”变成“提问者”。
比如说。很多人都喜欢玩娃娃,但是当有一天你在新闻里看到你一直抓不到娃娃,原因是商家在背后调整了机器的抓力,而不是你技术不行还这么痴迷娃娃?
同样,如果孩子理解了游戏背后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步骤,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他们更愿意做“商人”,而不是“抓娃娃的”。因为用编程写游戏远比玩游戏真实,写游戏就是爬山,需要用到各种技能和知识,更像做工程,更有成就感。
虽然游戏本身没有错,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没有错,但是如果玩游戏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评价一个兴趣对孩子的好处,不仅要从功利的角度考虑,还要从孩子的身心成长角度考虑。长远利益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