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记者齐超淄博报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现了青年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些优秀青年,尤其是很多90后青年,回到家乡,投身发展,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编织和实现创业梦想,为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的黄就是其中之一。
黄远才(左一)和黄孔原(右一)
从青岛到聂家峪村
“当时他能够决定回来,放弃在青岛月薪过万的工作,最终决定回到这个贫穷的山村,让我非常感动,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下去的勇气和信心!”4年前,池上镇聂家峪村书记黄远才,在村委会最困难的时候,忽悠了他的堂弟黄,第一个从青岛大学毕业学旅游的大学生。说到这,眼前这个七尺男儿有点动容。“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他决定回来工作,真的是豁出去了!”
聂家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是一个地处鲁中山的偏僻山村。全村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不足400亩,共有153户,353名村民。池上镇过去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三个山谷是最穷的,包括聂家峪村。有个夸张的说法:穷人没饭吃只能吃菜,村里小溪的水都被染成绿色了。周围村子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个村子,怕没饭吃会饿死。
聂家峪村两委在尝试转型乡村旅游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转型乡村旅游,必须引进人才。引进专业人士不容易。村里没有资金付不起高工资。再加上农村条件艰苦,最后的结论就是没人会来这里打工!
这时候,黄远才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弟弟黄。
2015年春节,黄远才和黄兄弟一起聚餐。表哥试探性的问表哥会不会考虑回老家创业的想法。聊了半个晚上,表哥没有答应表哥的要求。
后来,黄远才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只是时不时地给堂哥讲村里发生的事情:村民们不停地种树,到处筹钱,为村里的最后一个项目做准备...
黄的父母一直坚决反对儿子回老家。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卖铁供儿子上学,就是希望黄能早日走出这个穷谷,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去大城市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没想到,2016年底,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26岁的黄辞去了青岛旅游公司运营部经理的职务,带着全部家当回到了村里。
一个及时的帮助,村里有年轻人
“近年来,国家政策正在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身边的很多毕业生都陆续创业了。在外工作四年,他们学到了很多旅游经营管理的经验。表哥在坚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地方各级领导也越来越重视。综合考虑几个因素后,他们最终决定回来。”当黄回来的时候,他希望用他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的表弟做他的事业。
这一来,黄远才等人在村委会有了主心骨。黄回来后,成立了山东农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旅游开发运营的策划和管理,先后招聘引进了6名青年大学生,其中4人在公司全职工作,2人兼职做设计和宣传。随着年轻人的到来,聂家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又活了起来。
努力把家乡变成诗和远方
“目前有许多困难。从一开始身边有几个小伙伴,到一个人,再到有一群小伙伴,我学到了很多。除了普遍存在的资金问题,土地和年轻人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最大的问题。”从2016年在青岛的工作,他回到了聂家屯村,一个他土生土长的小山村。黄回村已经四年了。
“钱和人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先简单说一下土地问题。游客到了,需要通过吃、住、玩等产业项目创收。如果需要容纳场所,就需要建设,如果没有建设用地,就面临被拆迁的困境,就留不住游客。农村地区很难获得土地指标。虽然城市每年拿出5%的土地指标用于农村发展,但平均到农村还是很少。除了建设用地紧张,生态红线的限制也是严重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
黄接着说:“10年来,聂家峪村先后种植各类绿化、果树30余万株,绿化荒山,营造生态环境,建成樱桃、珍珠杏、猕猴桃等采摘园200余亩,栽植樱花树3600株,修建环山山路5.5公里,营造十里樱花,栽植黄栌6万株,打造千亩红。但大部分已绿化的荒山被划入生态红线,制约了旅游公司和村集体后期发展休闲农业。聂家峪村也通过当地政府上报的建议进行了调整,但没有成功。希望上级领导能解决。”
关于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黄建议,乡村振兴用地优先向发展活跃、有产业基础的村倾斜,同时支持和鼓励其发展,让其探索发展模式、做出表率,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人才、资金)进入农村,总结推广可行办法。
由于黄毕业较早,未能享受到市里关于人才引进的相关优惠政策。“这种事情没办法,毕业期已经结束了。在90后这一代,我是最老的。”黄孔苦笑着喝了口茶。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拿到工资,社保也断了两年。2019年村里情况稍好后,他又续了社保。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山东农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聂家峪村烙下乡村旅游产业烙印,打造“鲁中聂家峪印象”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该项目被列为淄博市重点项目,已实现固定资产总投资3500多万元。已成为集餐饮、住宿、会议、科研、农业采摘、垂钓、赏花、小型演唱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截至2019年,公司收入达203万元,其中分给村民约27万元,上缴村集体12.64万元。聂峪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健康示范建设基地、山东省美丽休闲村、山东省森林村居、万人工程示范村、青岛大学旅游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博山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刚开始,几个充满热血和野心的同路人相继离开。黄咬紧牙关,坚持道:“困难是试金石。我觉得感情和理想远比金钱重要!如果当初想挣钱,我可能不会放弃在青岛奋斗四年的成果回到这里。两地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是这一方,孕育了我的水土,这些操着乡音的亲人,让我一直走下去。看着现在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采摘大棚、果园、精品民宿、游客服务中心,再考虑到之前这里的荒山野岭,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希望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投身到扶贫、乡村振兴的浩瀚洪流中,这将是我们90后时代的又一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