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有偶尔发朋友圈分享一些经验的习惯,算是碎片化写作。
我整理了一些好听的评论,分享给大家。
01。
那些数字英语网络上的“刷屏”案例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
作为广告营销人的入口,数字英语每天都有很多项目案例更新。
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是我在看大部分案例的时候,总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项目案例是从哪里传播到消费者手中的?
尤其是面对很多1-5分钟的视频案例时,不像广告,没有什么值得传播的东西。
这视频到底是干嘛的?
完全脱离了现在的媒体环境!
这种视频的媒体我可以想象,就是微博买个热搜再发给KOL。
但是想想有多少消费者会关注这样的热搜,有兴趣看这样无伤大雅的视频。
所以,我觉得有两种视频是真正有效的:
一种是15s左右的广告,可以清晰的阐述品牌/产品的核心卖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媒体资源进行推送;
另一种是5分钟以上的故事视频,通过故事讲述真正打动消费者,进而引发自传播。
中间的广告视频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好效果!
02。
为营销而营销是很多人陷入的怪圈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仅仅为了一个新的想法而去做营销。
连品牌的真实需求都不清楚,很多时候需求也是伪需求。
举个例子,一个冰箱品牌做各种营销的方式不一样,目的只是宣传保鲜的卖点,我觉得针对这个需求做营销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傻子都知道冰箱的核心功能是保鲜,每个冰箱品牌都有保鲜的卖点,你也提取不出保鲜有什么特别的区别。
在这个前提下,仅仅因为我们到了某个节点,就要重新思考一波营销思路,为了营销而陷入营销。
有效广告营销的价值在于两个层面:
一个是横。在同一个市场上,增强渗透率就是在同一个卖点上不停地玩。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不停的更换交流材料,因为没有它就无法形成记忆。
另一种是垂直,传递新的增量卖点,帮助品牌建立新的市场轨道。
03。
在方案中,策划了这么多阶段,你确定不是自我满足?
在规划计划的时候,我们通常习惯于把它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对应用户的一段不同的旅程,前后可以串成一个故事线。
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计划!
默认情况下,消费者会全面参与我们的整个营销传播,默认情况下,他们会按照我们策划的节奏先看这个再看那个。
但是,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关注你从头到尾不同阶段的内容。
真正的消费者路径往往是点状的。
他们可能只是在你的第二阶段看到一个广告,或者在你的第三阶段参与一个互动。
他们不知道上一集,也没兴趣看你的下一阶段。
这时候就要保证无论消费者在真实情况下被哪个触点击中,都能“一击毙命”,引导他们采取行动。
而不是非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该怎么做!这就要求每一个接触、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必须能够独立存在,这是最重要的基础,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回串起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04。
真正触动人心的洞察从来都不是靠数据分析
真正打动人的洞察力,永远不是分析几个数据就能获得的。
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都可能对媒体策略有帮助,也可能对经营策略提供一些趋势指引,因为数据是理性的。
消费者的洞察力天生就是感性的,可能来自于对日常行为、心理的观察,以及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内心的独白。
05。
如何让现在的策划和创作人员不被边缘化?
整个营销行业的需求在变化,这必然会使代理公司本身的业务发生变化。、
随着以Tik Tok、Aauto Quicker、小红书、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原生内容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品牌预算,以及品牌越来越追求产品与效率的融合,“高举高打”的品牌创意资产+媒体投放组合的业务量会越来越少。
以广告公司为代表的策划、创意人员,大多延续着十几年前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流程:挖掘洞察、思考广告语、制作创意素材(视频/海报/H5等)。),然后找媒体把他们扔出去...
由此,对于很多新的商业形式,比如电商营销、直播运营、内容种植等。,策划和创作人员根本无法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对这些平台业务的生态不太了解,很难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来指导。
所以对于这些业务,大部分都是公司业务阿康跟进探索。
长此以往,这些创意策划人会越来越脱离公司和行业的需求。
离失业不远了!
我该怎么办?作为同一个策划人,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要跳出我前面引用的那套思维框架,主动与项目经理融合到新业务的实施中,从实施中学习和总结新形式的营销战术,做到“高举高打”、“紧贴地面飞”;
其次,要研究拆解一些现在正在崛起的新消费品牌的案例,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做起来的,然后总结提炼出自己的一些方法论和模式,让他们慢慢跑在业务的前面,掌握话语权,引导甚至引领公司的业务方向。
06。
品牌增量的三大驱动因素:人群、场景、卖点
首先明确“增量”和“成长”的区别。
“增长”包括增量增长和存量增长。
存量增长,最常见的是针对同一人群,不断用广告传递产品的卖点,从而提升产品在该人群中的渗透率。
有限的库存,往往容易成为竞争市场的红海。
因此,成功的品牌会寻求开拓增量市场。那么,如何开始品牌增量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因素切入:
1.人群增加。也就是说,这几年被说得很多的“人群破圈”慢慢从核心人群延伸到更多人群。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滑雪品牌,从一开始的一些经验丰富的滑雪爱好者,到现在更多的职场商务人士。
2.场景增量。消费场景的数量和频率决定了这个消费品的市场空。所以可以看出,很多品牌为了寻求市场增量,都在不断拓展消费场景。比如你饿了,不仅可以外卖,还可以导航。
3.卖点增量。通过对现有产品功能的删除、迭代和优化,可以形成新的卖点,从而形成新的增量,创造增量市场。比如华为b6的手环,增加了当耳机的功能,在现有手环市场创造了一个增量。
07。
商业、沟通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
业务增长来源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比如某家电品牌的经营目标可以是“让更多的家电用户更新家电,从而实现业绩增长XXX”;
也可以是“通过市场教育让更多没用过这类家电的人买,从而实现业绩增长xxx”
消费行为的改变来源于营销传播。
举个例子,我们以上面的家电案例为例。如果你想让家用电器保持更新,你需要传播信息来加速它们: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有什么好处?
比如你可以谈谈精神上的感受:现在你事业有成,你值得拥有更有品质的生活!然后入手一批新的家电;
也可以说说功能升级:全智能家电,更懂你,更放心;
也可以直接谈性价比:5000元的价格可以买到10000元的质量。
创意,降低营销信息传播门槛的手段。
继续以上面的家电案例为例。比如我们确定的营销传播信息,就是家电在促销期间的性价比。
对此,我们可以用大喇叭直白地喊出这个信息,所谓的“饱和攻击”,也可以用比较直白的方式来解读这个性价比,比如病毒式视频、线下行为艺术展等。,或其他形式的信息传播。
08。
品牌心智流,下半年新消费品牌的走向
流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是基于“推力”的效果流量,即淘客、摇一摇等各种算法推荐的付费信息流广告带来的流量,通过广告将用户推入店铺。
另一类是基于“拉动”的品牌心智流量,即用户在需要的时候会主动想到这个品牌,搜索到店铺。
随着各大平台流量成本的增加,资本的撤离,泡沫的破灭,品牌躺着靠烧钱享受红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只能老老实实做品牌,打造品牌心智流量。
而在这个时代做品牌,也不再是“一个口号+央视媒体+大卖场分销”的模式。而是真正要站在与用户共创的角度,用内容打造品牌个性,全面优化与用户的接触体验。真正考验品牌营销人员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