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吃摊煎肠用的什么肠(灌肠、血肠与香肠,黄县的这三种肠你都吃过吗?)

灌肠大概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小吃。明末宦官刘若愚所著《卓中之》卷二十《吃好记好》,其中写道:“自十二月初一,家家必买猪肉腊肉。吃灌肠,油渣炖猪头,炖羊头……”四百年前,北京故宫腊月有灌肠。清朝乾隆年间,杨幂人写的《独门支竹词》说:“夕阳戏散何处,盛宴同在六局抽签。大款买香花,切蛋糕,唧唧喳喳,早上一碗甜粥,然后吃茶汤和面条。糖炒耳朵配果冻饼,烧饼配吊炉,爱窝窝,叉烧刚卖,听着硬面叫波波;蒸饺馄饨全是菜,有粉鲜汤圆,有炸肚,有油肝香灌肠,有木须黄菜片汤。”灌肠已成为清代流行的小吃。据北京民俗学家考证,最早的灌肠还有肠子。猪肠洗净,浇上猪肉、面粉、淀粉、葱白姜水、几种香料、红米增色(也有说最早灌肠是加猪血,不仅红好看,还特别),下锅煮熟,捞出,晾凉。吃的时候切片,用大油(特别是猪网油,好吃正,没有腥味)(炸要省油)炸到外焦里嫩,装盘,淋上蒜汁,香脆咸辣,风味独特。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不加肉末,用面粉、淀粉、红曲水、丁香等做成糊状。而且伤口是粉红色的。民国卓然写的《老都美食颂》说:“猪肉香肠红粉炒一会儿,辣蒜咸盐好吃。烂油闻起来像腊肉,屠夫大嚼起来可怜。”还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粉嫩的肥肠要炒,要铲,筷子盘子要一个一个拿,特别有味道的孩子要买,要在夕阳下穿过几条巷子。”都是低调灌肠写的。



生灌肠剂



北京油炸灌肠



北京煎灌肠

后来连肠子都省了(猪肠是猪中最贵的,现在黄县菜肠子要60多元一斤,是猪肉的两倍多),就是把绿豆淀粉和红薯淀粉按比例混合,加水调成糊状,放在锅里加热搅拌,煮成“大坨”,然后放在面板上揉成圆筒,放在蒸笼里蒸,冷却后用刀吃。现在不推荐色素了,所以市面上能吃到的老北京灌肠不仅没有肠子,还变成了灰绿色,这叫盖氏版灌肠(这个淀粉块灌肠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过去北京人习惯称此为“煎包子”,烟台最著名的小吃“包子”可能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与北京灌肠液不同的是,据说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河南安阳的内黄灌肠液,配方一百多年没变。当地民歌《内黄灌肠法》说,“肠子里灌满了猪血和白面,一刀拉下油锅,一把锅铲舀起一碗,胃不饿也能止泻。”



街头小吃摊

灌肠剂

内黄灌肠剂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是直接食用,称为“邵灌肠”。以前卖灌肠的人把灌肠煮好,放在邵里沿街叫卖,所以有了这个名字。灌肠就是倒大蒜汁,趁热吃。入口绵软有嚼劲,麻辣鲜香,但不油腻。



煎灌肠

一种是油炸食品,叫“油炸灌肠”。切片用大油炸,黑的诱人,脆而韧,类似北京灌肠。除了内黄县(位于河南北部),三省交界的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也有类似灌肠的做法。


黄县也有灌肠。小时候吃过,印象很深。黄县灌肠液可能是从北京进口的,也可能是受冀鲁豫交界地区饮食的影响。《黄县县志》同治版上写着:“黄县地广人稀,故人贪图利,常发家致富。这里离首都很远,漂洋过海很危险。吉林奉天、方万里,有黄种人。”黄县人在外经商以“辽东最多,京城次之”,其他地方少不了黄县人。见多识广,又善于学习,在外地做生意的人回国把外地小吃带回黄县是很正常的。其实黄县有很多特色美食和菜肴都是“拿来”改良的。毫不夸张的说,黄县是一个美食云集的地方。所以黄县人出门吃不惯外地的菜。游子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来一顿正宗的黄县美食,解除相思之苦。


黄县灌肠的做法并不复杂:将适量的面粉和红薯面团倒入盆中,加入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依次加入五花肉碎、姜末、葱末、白菜末,再加入味精、花生油、烤熟捣碎的花椒和辣椒面等配料,均匀地“放在一边”,粘度和八宝粥差不多,煮得太稀的香肠也不软。洗好的猪大肠,一端捅死就可以填满,一尺肠可以填满两尺半。太饱的话,煮的时候肠子会爆。你把锅放进去的时候,锅里的水一定不能烧开,温度要控制在80-90摄氏度。在煮的过程中,要用针锥刺破灌肠排出气体,以防沸爆。出锅的灌肠要冷却定型,吃的时候菜要切。如果你急了,它会粘在刀上,很容易被剁。切下厚厚的一片,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吃起来口感软嫩,油感十足。猪肠外层又香又有嚼劲。可以细细咀嚼,食用,配酒食用。将切片灌肠放入锅中煎至不老不皮,外嫩。然后,加点蒜泥和醋蘸着吃,味道独特。也可以油煎。外面的大肠有点脆。肥而不腻,香浓绵长的口感会深深吸引你。黄县方言中灌肠的“常”读起来轻声,“昂”读成“eng”,“常棣”,“稳”也是。


说到血肠,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北血肠。白肉血肠是杀猪菜里必不可少的。酸菜炖血肠,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血肠

东北血肠里面是小肠。用筷子将新鲜猪血与水和盐混合。加入五香粉和胡椒粉,加入葱花和姜粉,倒薄后放入锅中煮熟。煮好的香肠也可以切片蘸蒜汁。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的血很嫩。



米肠

米肠是血肠的一种。糯米泡软后,与血水混合,再将混有血水的糯米塞入肠衣。煮出来的米肠颜色黑红,有米香和香肠香。东北西南都有米肠。区别在于各地的调料不同。延边朝鲜族的米肠,做法清淡。它用紫苏叶做调料,黏糊糊的味道里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可以切片蘸酱油和辣酱吃,可以直接吃,可以蘸辣酱炒,也可以蘸味噌汤吃。广西壮族的米肠叫朱龙蓬,调料会比较重。将糯米与血、葱花、盐、油、香料混合,一起倒入香肠中。可以炒,也可以和当地的酸菜一起炒,香味四溢。云南彝族米血肠,猪血拌糯米茴香,倒入大肠,煮熟即可食用。在竹签上,可以烤,可以炸,软软的,很好吃。黄县的香肠是在上面说的灌肠的基础上,用猪血做的香肠,不一样。而且黄县猪血的做法和东北香肠不一样。杀猪的时候抓盆里的咸盐,把新鲜的猪血放在那里,等凝固了再用刀切成块。制作血肠时,要将血块“挤碎”,与准备好的馅料混合,填入猪肠内。其他步骤同灌肠。煮出来的香肠像胡汤。与灌肠相比,色泽更诱人,口感更嫩滑,更美味。小时候过年奶奶总会倒点血肠。吃的时候,她切了几片放在碗里,剩下的放在树篱里,放在门框上。每次看到半直立空的树篱,眼泪都会忍不住从嘴角流下来。


香肠过去很少吃,因为吃肉太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腊月,灌香肠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所以对于黄县人来说,香肠的历史并不长。



川味腊肠

本来香肠就是三分天下,有熏的湘味,辣的川味,甜的粤味。黄县香肠做法适中。除了肉,就是一点盐,胡椒面,辣椒面,白酒和糖,蔬菜一点都不放。但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吃的糊多味浓,所以胃口不好,味觉迟钝,需要辛辣的食物来刺激(这也是川菜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原因)。有些吃货几乎到了不辣不开心的地步,而且在做香肠的时候,还需要加很多辣椒面来做辣香肠,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香肠肉需要五花大绑或者后肘(太肥了油腻,太瘦了柴火),绞成大颗粒,用食材腌制,可以装馅。它是由猪或羊的小肠制成的。需要结扎一英尺长。灌好的香肠要挂在院子里晾干(如果想软一点,就少晾几天;如果想硬一点,那就多晾两天,一直晾到变成风干肠),然后放冰箱保存,吃的时候把切片蒸熟。不像灌肠和带血的香肠,香肠最好切得薄一点,感觉有点半透明,就像牛肉带着淡淡的阴影,所以嚼起来味道更长,最适合配酒。



煲仔饭

也可以把切片香肠和米饭混合,放在电饭锅里蒸,这样蒸出来的香肠米饭(香肠是广东煲仔饭最常用的),米香和香肠香混合在一起,让人流口水。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