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补差价图片(一元就能“脱单”?“脱单盲盒”火了!有人盯上这个发财之道!靠谱吗?)

来源:央视财经

盲盒大家都听说过,但是现在有一种“盲盒”,1元钱可以提取一个人关于钱的联系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这样的“单盲盒”靠谱吗?

拿一块钱“摆脱盲箱”,成为新的致富途径

补差价图片

现在,有一种非常新的盲盒形式,叫做“单盲盒”。你可以把自己的微信号存到盲盒里,只需要一块钱,还可以从中提取一个微信号,用于和另外一块钱的人交朋友。这样的盲盒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搜索了撤单盲框,点开小程序,看到页面点击了“撤单CP”,有“闪记”和“闪记”两个按钮,同意用户协议后才能使用。在记笔记之前,你必须保存自己的微信号,所以你要先支付1.89元,提取别人的微信号也要支付1.55元。



这样从线下到线上的盲盒,很多都出现在手机应用商店和社交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后,您将默认同意相应的隐私政策。对此,很多消费者也有顾虑。



上海消费者:欺诈也很多。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但是感觉不安全。



盲盒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的赚钱方式。第一个是你可以以100-1000元不等的价格获得一套源代码。有了这个源代码,你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盲盒平台了。第二种方法是成为盲盒平台的代理。如何成为一名代理?首先,你得交钱。代理拉进来的用户每消费一块钱,代理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



北京闻仲(上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玉凤:有可能涉及传销的风险。必须注意的是,不能通过转包、拉人头的方式层层截留。平台获取个人信息后,应注意保护,并在消费者同意的范围内使用。

一切都可以是盲盒?专家:盲盒经营活动应符合规定

从小手起家的盲盒经济,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似乎一切都可以是盲盒。就好像穿个盲盒大衣就能提升物品附加值一样。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上海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盲盒的经营范围、价值、提取规则等作出指引。



起初,盲盒经济主要集中在玩具、模型和其他装饰品上。现在经过进化,手工制作的盲盒、文具、机票、酒店层出不穷。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品牌。此外,“幸运盒”这种一次几十块钱的盲彩盒也一度风靡市场,消费者争相抽取大奖。内在商品的不确定性和“隐性货币”的稀缺性刺激许多消费者不断购买。



上海消费者:我买过一次,得到一个很好看的保温壶。感觉文具盲盒里的东西都还可以。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上海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盲盒内商品的实际价值应高于或基本等于盲盒的销售价格,如果低于过多,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同时,为避免抽奖等抽奖式销售,建议盲盒中普通商品与隐藏商品的实际价值差距不要太大。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丽丽: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赌博心理。比如我很渴望看到包裹后面是什么,但是惊喜的概率很低。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