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上有句很有名的话“我把你当朋友(生意伙伴),你却把我当私人流量”。每个人都谈论私有领域。简单粗暴的思路就是先把潜在客户圈出来,再从事运营。但是这样真的好吗?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几年前,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关于把客户变成自己或者自己企业的私有财产,你问过客户的意见吗?他们愿意吗?
反正我也不想。
朋友圈常见的回应是“我把你当朋友(生意伙伴),你却把我当私人流量”。
所以我们经常抱怨要微信做广告,订购服务号做广告,参加活动加群做广告,一对一扫描企业微信做广告。
本来以为会有更周到贴心的服务,现在却是免费的广告渠道。
刚刚看了艾瑞的一个研究,提到企业布局私有领域的目的如下:
不考虑样本数量和数据的真实性,不知道是不是记者的观点。似乎这些出发点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大多是迫于“增长”的压力,除了“为用户寻求精细化运营”和客户有关系。
约定好的“以客户为中心”呢?
回想几年前“私域流量”这么火的几个原因,可能主要是这两个:
首先,因为流量越来越贵,企业负担不起。与其花钱去获客,不如把有过接触的客户盘活,反复接触。
二是互联网巨头“筑墙”,互不沟通,只好先把客户“引流”到自己的池子里。
但是现在微信和淘宝互通了,互联网回归了本来的开放本质,我们还想把客户留在自己的“鱼塘”里吗?用户对隐私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狭义的私人红利有多长?
好在B2B企业不怎么讲私域,除非是一些服务小微客户的企业。
但是这几天看到“企业私域解决方案”的融资报道,我很震惊。这是什么?
仔细一看,原来是SCRM…...打开官网,小子,除了私域,还有全域...玩概念,还是资本强大...
说实话,这个概念挺混乱的,逻辑上有利于成长。这么多B2B公司跃跃欲试,但真的可行吗?这次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吧。
01 大部分B2B企业还是传统的销售模式每个人都谈论私有领域。简单粗暴的思路就是先把潜在客户圈出来,再从事运营。
B2B行业也怕落后,于是很多专家开始说教。但是我相信至今没有一家公司做的特别好,不然引用的例子还是完美日记,西贝...聊着聊着,会员和超级用户就到了...
但是除了工具或者客单价低的产品,B2B企业的大部分决策都比较复杂,流程很多,所以销售方式还是传统的。主要原因如下:
1)改变顾客的观念需要时间
最直观的是,在大中型企业中,把销售只能靠喝酒、唱K、打球、接送孩子来维持的关系,暂时改成线上看护和运营,并不现实。
B2C行业常用的会员、积分、优惠,对企业客户没有任何用处。在竞价面前,这点小恩小惠不算什么。
当然,传统也在改变。
例如,企业中越来越多的部门直接与客户沟通和互动。有的企业为客户成立“一个客户群”或“一个客户n个内部群”,提供技术、售前、售后全方位服务。
有的企业还建立客户社区,比如技师社区,让客户参与反馈甚至产品优化,洞察客户需求,更快速地响应和服务。
2)没有刚性需求,企业就无法采购
B2C的需求可以通过产品颜值、虚荣心、好奇心等来激发。,但是B2B做不到。没有需求就没有购买。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B2B的营销团队通过与客户的初步接触了解需求,并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客户了解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可能会将潜在的问题转化为需求。
这个从挖掘、孵化到销售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数字化管理,这也是现在SCRM的根本逻辑。
3)B2B用户说了算
可以学B2B B2C吗?当然,因为决策者都是人。但最大的不同是,B2B的决策者和使用者往往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
尤其是那些购买一把尺子和一个订书机需要财务审批的企业,要把购买改成用户可以主导的,有点难。
但是用户可以影响决策者,比如更适合分享的内容,同行案例,行业白皮书等等。
02 B2B企业的客户社群可以搞起来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查过国外对私有域流量的看法。没发现,但是很多年前,社区“社群”开始流行,效果很明显。
比如很多企业的“开发者社区”和“CIO俱乐部”……对品牌有很大的帮助,也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
某个领域的同行可以在社区自由分享观点,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寻找产品灵感,提升用户忠诚度,培养免费的“市场研究员和口碑介绍…”
社区是开放、包容和多元的。
比如思科、salesforce等大型企业的技术人员社区,除了日常交流,每年还有线下会议,分享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实践经验…
这些看似松散的企业群落,却花费了人力、物力、精力去维护。
那些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运营,经常往里面扔企业广告的,根本就不是社区,而是对客户的不尊重。
频率低一点,客户就不看了。如果频率更高,客户会很烦。删了或者黑了都是常有的事。
在社群运营中,不断的沟通,不断的满足需求,甚至比客户想的还要多的建议,给客户回购和黏住的合理理由。
最后,社群可以帮助企业挖掘需求,做好品牌维护,及时洞察市场变化,最终通过口碑传播给更多的客户。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决策群体都适合搞社团。比如喜欢交流的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就可以。企业财务和采购似乎天生就不喜欢,也不适合在社区里交流和分享,这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所改变。
03 B2B企业的客户体验旅程我也知道很多人讲私有领域,只是借用概念。实际上,我想谈谈数字营销的概念,如SCRM或CDPDMP。
因此,当他们谈论私有领域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谈论广泛的客户体验。
比如之前接触过的客户,虽然没有购买,但是一定要保持持续的沟通,当客户有需求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他们;
也许有被竞争对手挖走的客户。因为接触频繁,有一天,客户不想要单一品牌,就又想了。
很多年前买了一个产品,过了免费运维期的人,也有可能再次购买其他产品,或者通过长期互动交叉购买其他产品。
现有客户也可以与其他同行分享良好的购买和使用体验。
另外,B2B的复杂性在于企业信息与个人信息的匹配、决策树与购买情况的动态变化。
这些数据大多是分散的,需要系统化的管理和运营,这也是数字营销技术(Martech)蓬勃发展的原因。
04 用心服务客户是不变的根本说了这么多,只是B2B业务的冰山一角。从获客到精准运营再到签订单运维,周期长,需要脚踏实地的了解需求,做好产品和服务。
不管用什么概念,不管是SCRM还是私域,都需要精准刻画客户,通过数字形式多次有效触达,这就是创造美好的客户体验。
前几年去拜访了一家B2B上市公司,这家公司的市场部10多年前就专注于商机转型。
所以他们最初的做法是,营销部门通过活动获得的潜在客户,自己通过微信和邮件操作。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营销人员跟进了2000个客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2000个客户打交道。数量不小,必须分类区分是什么行业,什么规模的公司,客户角色…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区别对待。比如不能用模板邮件模式,要自己写真诚的邮件,包括节日祝福、产品使用情况调研、市场邀请、产品培训会……客户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和自己有关,贴心。
操作起来确实有点累,但也在慢慢见成效。
几年后,营销部门提供的商业机会数量已经占到公司潜在机会的50%。后来公司逐渐使用了更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大家的效率更高,对业务的价值越来越高,客户满意度也在不断上升。
所以,做好数字营销不一定要靠工具。最重要的是把客户当客户,而不是数据或流量,用心服务。
说这个太容易了,但是做起来真的很难。
提供精准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是B2B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所以,无论借用什么概念,引入什么新技术新工具,不变的是营销的本质——满足客户的需求。
借助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户,更快速地帮助客户解决业务问题,更周到地提供服务和支持...
以上是成长问题的最终答案,这个答案从未改变。
#专栏作家#
汉尼;微信官方账号:时光笔记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终身学习者乐于思考和分享,关注成长型公司的营销策略、产品营销、用户运营等相关领域。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