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1元包邮怎么赚钱(一元包邮是怎么赚钱的?)

编辑导读: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价格是首先要考虑的指标,这就催生了很多“价格敏感者”。他们对低价商品的偏好被电商平台捕捉到,拼多多等特别版平台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但同时也让人疑惑,一元包邮的商品真的能赚钱吗?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与大家分享。



今年双十一,不出所料,我又没上车。这次不是因为不懂规则,而是受不了半夜看直播抢货。

直播几个小时后,熬夜记忆力会下降。晕乎乎的想不起来抢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过几天要交首付,但是不记得了。

别抢就好。反正各大购物平台都有特别版。在那里买不是更划算吗?

最重要的是不用熬夜,不用囤货。

自从拼多多开始攻占五环内的人潮,淘宝和JD.COM就一直玩得很沉,淘宝特别版和京东京喜欢的游戏一直红红火火,风头一度推拼多多。

只做特价真的很疯狂吗?

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说起1元买,还得从早些年大街小巷的一元店、两元店说起。直到今天,我们家附近还有一元店,但是店里的商品已经不是一两个了。

从钥匙扣、指甲钳到小电饭煲、电熨斗,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单价也随着房价上涨。现在1块钱买不了钥匙扣,最多只能买5个红包。

物价上涨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交通、房租、原材料、人力、通货膨胀等。,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一元网购的蓬勃发展。

前两天我花了4毛钱在一个专门的平台上买了3个陶瓷菜。关键是要退邮费。

当时我惊呆了。我以为不可能。这个价格完全颠覆了成本决定价格的原则,但事实就是如此。

关键是,这样的游戏不止一个。

从各大新闻客户端的二类电商到淘宝、JD.COM、拼多多,大家都是这么玩的。网购世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人在双十一买航母,有人熬夜抢票只是为了囤积几盒卫生纸。

表面光鲜亮丽,背后的扣索几乎是每一个工人的写照。即使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年轻人,也会因为9块9的10包方便面杀红了眼。

如果一个人买包包不心慈手软,那么她买菜一定要斤斤计较,这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正因为如此,9块9包起家的卷皮,才能活到今天。

便宜不便宜,混蛋!

虽然都说在品多多买iPhone真香,谁老换手机,大部分都是每天去品多多买水果和日用品。

但聪明的社交动物不能只用拼多多,其他特殊app也不能幸免,哪里香就往哪里凑。

在App store购物榜中,淘宝特别版一度超越淘宝,排名第一,而向真的大哥拼多多只能沦落为小弟。

其实这些平台的用户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为了留住用户,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这些套路出奇的一致。

比如淘宝特别版推出的“一元多香节”,说是联合厂商回馈用户,但还是一套限时限量购买。想买一元包邮,最后还得靠运气。

另外,在新品推广、红包策略等方面同样套路满满。

二、玩的还是套路

1.拉新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加过一些App用户新领红包的活动。比如第一个人会先奖励90元,第十个可能只有1分钱。离100元奖励还差得远呢。

淘宝特别版和北京东京喜也在玩这个游戏,规则是一样的。邀请好友复制密码到XX打开,然后下载App并下单成功,即可获得奖励。

这个操作也是互联网公司常用的拉新-促活-留活一条龙操作。

因为这种拿大红包的招数被诟病套路太多,淘宝特别版把玩法改成了一人一袋,即一人5元起可以获得奖励,对方下单我也可以2元起获得现金红包。



但其实都是玩网络的,没什么干净不干净的,只是虱子比谁都少。

淘宝的套路特别版是隐藏的。在这里,听起来像是一个白给钱的活动,就是出钱拉个新名字,财神,送现金。

比如获得新红包的求助好友只能是当天注册的新用户,而且必须实名认证,一机一机也受限制。最后拉一人奖励5元。

至于下单后对好友的奖励,限定为好友下单时间必须在协助后24小时内,购物金额不得少于5天,7天内不能退单。符合要求的,奖励2元。

里面有东西。

朋友买的东西真的质量不好,你想退货怎么办?为了得到回报,你得说服对方:朋友你好,吃亏是福,忍耐是人生的修行。你苦了,清风自来?

东京也有很多京西的套路。京西新任务的名字更离谱,直接叫钱宝。

北京-拉新,一人奖励3元现金或优惠券。同样,新用户需要完成订单,邀请人才能获得奖励。如果活动期间,新招募人数排名第一,还有额外的红包奖励。

有意思的是,这个奖,也就是奖励。

3元现金红包,限量30万份。

现金红包:666元,一份。

优惠券:10-3元优惠券,限量10万份。

你小气到这个地步了吗?用户连拉新都不给钱,要先在平台上花10块钱才能给个券。

统计显示,阿里巴巴2018年的平均获客成本为77.99元,但从目前用户的新增激励来看,这一高额成本中,不到十分之一实际上是在补贴用户。

其他电商平台也是如此。在互联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积极参与拉新用户的用户实际上获得的回报越来越少。

明明用户是平台的基础,用户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2.红包

用户为什么要用这种特殊的平台?便宜。但是当我真正使用的时候,感觉并没有占什么便宜。

先不说工作中钓鱼的风险和沉没成本。每个平台每次促销,都说自己的东西极其便宜,活动量巨大。除了简单的打折,还会有各种红包福利补贴。

问题是,这个红包的使用规则我还没搞懂。而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到了App的特别版。打开App会提示给我36元新人专属的礼券包和5元红包。



1元包邮怎么赚钱

仔细看,呵呵,5元红包离失效还有23小时。剩下的36元礼券,只有完成几单后才能一一解锁。

什么价值403元的大闸蟹,限时一分钱抢(小字邀请13人)。

25元无门槛红包,免单。看一看,你得邀请四个朋友。

整箱水果免费送,福利有限。打开它,给我三粒种子。从播种到育苗,我每天都要做任务,用时10天。



我气得说不出话来。不能少做生意吗?有了这个时间,我去工地搬砖一天就能买好几箱水果了。

3.商品

对于低价商品,我真的有很多话要说。根据早前的报道,淘宝和JD.COM正在销售特供版来攻击拼多多,因此他们正在低价销售以获取利润。

但是看了平台上的产品,就迷茫了。当然不仅是这两个平台,还有其他特殊平台,社交电商,二次元电商。

看到1分钱2斤的洗衣液,停了好久。看包装。这是蓝月亮,对吗?它要倒闭了吗?亏本卖这个?



把画面放大,哟,万璇?这是什么?

还有这个,正品宝宝暖器,这个包装我很熟悉。XX袋鼠温暖宝宝,是女生冬天必备,也是大姨妈的好伴侣。



如果上面写的是正品,那就不可能是假的。

那你猜怎么着,人家说的是正品暖宝宝,不是正品XX牌暖宝宝。不意外,不意外。

这种套路在各种专用app中泛滥成灾。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已经低价购买了一堆康帅府和李悦岳回家。

当然,也有人认为一分钱一分货,这不能成为我们批评平台和商家的理由。

不过平台的口号是特价也省心。

特价就是打折。低价买好东西是打折,否则叫原价。

平台上也有正品,评价也很好。不过价格是淘宝和JD.COM的正价,根本不是特价。明白了吗?

下图是一款低价电动牙刷。你真的敢说好香吗?



图片来自艾蓝媒汇

说好的联合商家,用过硬的品质让消费者受益。

啊,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闻起来更好?

而且1元购物区每次开都没货,除了这款拉丝雪燕。乍一看,我以为是燕窝。检查后发现其实是陀尸。



如果你想在专场App上低价买到正品和大品牌,我劝你还是冷静一下。但是你要说,1块钱买一卷垃圾袋,一根系绳,一包纸巾还是可以的。毕竟保费才那么一点点~

三、1元包邮怎么赚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所有的1元店最终都会越来越高端,一天不注意就会有一家变成百货公司。但是以前只有9块9包的卷,打开网页一看都是19,29,39。

所有的9件装和9包包邮,最终都会走向高端转型之路。不信你看品多多。

没有一家店会一直做低端产品。同样的心,为什么我要只赚白菜钱?特别版也一样。

App特别版根本不是全新的业务,只是旧瓶装新酒。淘宝一开始在这里发了财,后来做大了就觉得拼多多低了。

结果现在一个个又打热了。说白了就是嫉妒下沉市场的购买力。

淘宝和JD.COM不存在低价商品吗?

当然,这个特别版只是将平台的低价产品提取出来,形成一个全新的项目,而这部分业务既能在下沉市场吸引用户,又能为商家提供合理的渠道,促进销量和刷量。

有人肯定会疑惑,1元邮费是怎么赚钱的?

很简单,不赚钱。一个新店,快速做什么,以前靠刷,现在各种特刊提供官方平台。

以我花4毛钱买的风味菜为例。淘宝正价5元9包邮。阿里巴巴的批发价大概是0.3-0.4元一个。这个包裹的价格是5元。数量大的话肯定有折扣。至于优惠多少,我不知道。就说4块钱一张吧。

换算下来,一单的成本+物流大概在5元左右。

我的订单原价其实是5.47,用完新红包才4毛钱。

如果这个红包由淘宝承担,那么商家勉强赔钱;如果红包由卖家承担,那么这单至少是5元的错。

这么说吧,就算不亏,这单也可能赚钱。那么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如下:

  • 冲动新店活动,为了启动量,亏本做爆款,人气上来了,权重上来了。店铺会曝光更多。
  • 以低价推动销售。一般这类促销产品多在日化类。比如我买个筛子,可能会顺便买个盆勺碗。如果这个亏了,其他商品可以赚回来。
  • 库存清理。东西挤太久会占仓库空间,不如低价甩卖。一般路边卖皮包的都说黄鹤带着嫂子跑了,员工只能低价卖皮包收钱回家。其实是低价甩卖清仓。
  • 新产品推广。活动期间超低价促销,活动期结束后,如果还想买,会得到正价。新产品推出时一般都是这样做的。
  • 纯低价策略主要是指9块9包的那种,就算9块9包,还是有利润空。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 最重要的是,专场平台的专场产品,限购、限购、限购。

    你只能买一次便宜货,下次你买同样的商品时,它将是原价。商家损失的钱不是刚回来吗?

    俗话说,只有聪明的卖家才不亏。短期亏损是为了长期盈利,人家看得比我们远。

    看手机里的购物app,阿里6个,JD.COM 3个,拼多多1个,外卖2个,买菜3个,海淘2个。

    我疯了吗?小程序不好用吗?还是淘宝、JD.COM、拼多多买不到便宜的东西?

    app越来越多,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为了体验这些app,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到处逛,在buy buy买,还买了一堆不知道怎么用的便宜家伙。

    淘宝特别版从淘宝8亿用户开始;京西依托微信10亿用户群;ⅱ类电商寄生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和资讯平台上;每个人都在疯狂扩张,试图瓜分正在下沉的市场的全部股票。

    的确,下沉的市场依然有利可图,消费者似乎也能从中获利。

    大家在羊毛团的战场已经从淘宝JD.COM扩展到了Suning.cn、唯品会甚至各种特殊平台。

    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不管是花1块钱还是1000块钱,我首先要的是这个钱的价值。然而,在各种低价营销策略下,越来越多的低质商品不断涌入市场。

    假的洗衣液,不会发热的暖宝宝,关不紧的暖水瓶。除了价格低,它还有什么?

    如果你得到的商品不令人满意,那么它最终只能被扔进垃圾桶。

    如果我们认为省钱只是产生大量低价垃圾,那么低价的意义何在?

    买了便宜的东西却不用,便宜的东西有什么用?

    如果低价=低质,那就买个* *。

    作者:一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一黑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wLdx5Bu2eX7mppRyN02HWw

    本文由@一本黑书授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