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人多了就会有纠纷,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环境,纠纷经常发生。社群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运营手段,但是如何管理这么大的一群成员呢?一旦社区出现负面新闻,该群体不应该承担责任吗?笔者给出一些建议与大家分享。
最近有没有关注密集的互联网治理政策?
比如2021年8月27日,上午网信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泛圈”乱象治理的通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午封禁了一批自媒体“黑嘴”敲诈账号,禁止推送弹窗推送八卦、八卦。
整整一天!这类网络治理新闻最近密集出台。
今天唐老师主要和大家分享:微信群等各种社区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全过程干货,希望互联网人看了能好好分享。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的两起案件引发关注。
是微信群主在微信群里无视群友对他人的辱骂,对被辱骂者的帮助无动于衷,被法院判决承担“慢作为”、“不作为”的责任。
另一种是微信群成员骂人后,群主及时劝阻,劝阻无效后解散微信群。法院判决群主对此不承担责任。
上述案件判决后,引发热议。很多自媒体断章取义的话很严重,各种群体一片哗然。
那么车主到底有没有责任呢?集团管理如何才能到位?你想成为群主吗?……
群主不负责任,主要看群主有没有尽到管理群的义务!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00年,我国就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提到了“九个严禁”,包括侮辱、诽谤和恶意谩骂。
201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互联网群组发起人、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
上述案例中,群主之所以要负主要责任,是因为群主也是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群主的组建是物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要有物业管理的责任,所以最终法院判决物业在小区公告栏张贴声明向张小冉道歉,声明张贴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其他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所以你真的不用慌!
对群主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群主在群内积极预防和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并有所作为,那么就认为群主尽到了注意义务,群主不必承担侵权责任!
02 群主故意不管好群,可能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群主不仅没有尽到对群的管理责任,还存在故意行为,那么可能不仅仅是侵权责任,还有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比如,如果群主明知群内有辱骂、侮辱行为,而群主未能及时制止,甚至可能会有故意挑逗求救等行为,那么这就可能构成行政责任,即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会被罚款、拘留,一般为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群主是从犯或者共犯,根据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比如侮辱罪、故意伤害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受贿罪等等。
所以群主一定要用心管理小区,各方面都要尽到管理责任和注意义务,不能做的事情要刻意去做,不要因小失大。
03 互联网运营人如何管理好社群?首先还是那句话,不要引起“恐慌”甚至误会,不要让业主把小区管理的很苛刻!
其次,运营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营好社区,规避法律风险?
今天给大家一些参考建议,希望对你有价值!
这里说的群不仅仅是常用的微信群,还有钉钉群、QQ群、贴吧群、支付宝群等各种社区。
1.建群前先找好位置。
不要盲目建群。每个团体都必须有“使命”和“价值观”。
比如利用这个群体发放优惠券福利,就要特别注意像“薅羊毛”这样非法钻空孩子的空子来获取优惠的行为。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案例,比如倒卖优惠券甚至钻空孩子的空子传授犯罪方法。这种情况下,如果业主没有管理好,很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他群体也是如此。有大量的群体,如学生群体、咨询群体、粉丝群体等。,所以要特别注意各种言论的内容,不要侵犯群友的利益,更不要侵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2.群公告规则要明确。
作为群体内的“规定”,社群的规则肯定是必须的。即使没有集团规定,也要受到集团平台的统一约束和限制。
在建群之初和新人加入群时,应明确告知群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欢迎,介绍这个群的建群目的,组织者信息,管理员信息(一般是“班班”“小助手”之类的)。
——让大家不要入错群,或者误解群,让大家找到管理员或者负责人;
2.实名登记制度。最常见的方式是加入群需要群主审核资格,比如提交资料。如入群后实名登记制等等。
——群内成员资格的审核需要群主更加谨慎,至少在形式上充分审核,保证群的安全。
3.该群的主要日常内容,包括发布信息、业务内容、互动和需求等。
——同时强调了商业的本质。如果涉及支付等交易,则需要指定官方渠道和路径。如果涉及业主沟通,需要明确线下办公场所的接待机制等。
4.这个群体的禁忌和具体的特殊规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造成了什么影响等等。
——大政方针需要明确:01。没有政治敏感话题;02不信谣不传谣;03所谓的内部资料不发;04色情、毒品、爆炸物等。不会发行;05关于港澳台的消息,在官网发布之前不会发布;06军事信息不发;07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不予印发;08.疑似伪造黑人警察辱骂来历不明警察的小视频不会发;09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不予发送。
——具体的特殊禁忌需要明确:比如涉及群成员个人信息的,要特别注意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等。如果涉及关键信息基础架构,则必须遵守最新的法规。如果涉及特许经营业务,应明确授权和转授权的范围。如果涉及到知识产权,就要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5.违反群组规则处理机制。违反了小区规则怎么办?如禁言、将人排除在群外、移送司法机关等。另外,处理规则需要分步骤,有不同的处理机制来区分违规的严重程度。封禁期内发一次消息的,给予警告;直接移出群两次。被私自添加信息的群友举报的,将直接被移出群。
——特别关注私群成员,尤其是造假或交易的,严格禁止。
6.沟通和反馈沟通机制。一方面,要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也要让群成员知道遇到问题或者被侵权找谁,有一套反馈和沟通机制。
7.社区特别需要说明的其他信息。
3.日常管理和注意事项
建群后不要“失恋”,定期解散清理不用的社区,避免管理空的存在。
当群体中出现任何侵权或违法行为时,都要第一时间制止,调解,彻底解决,不留隐患。
超出自己的权限和范围,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应当封存证据,报有关行政机关处理。
4.平衡商业发展和社区的关系。
有些机构为了业务的发展,无限制的建立了很多社区,最后却无法运营,产生了问题。
所以社群运营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业务范围,能力水平,耐力。
在实践中,由于运营商的紧张,社区被忽视或不细化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加强运营人员的专业培训,以管理优质社区为目标。
以上主要是从法律角度为您分享关于社群运营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法治社会,尤其是互联网法治时代,需要所有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责任,知法守法,这对自己的业务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有相关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作者简介:唐树元,法学教师,经济师,专业讲师,专注于网络法治与数据法的研究与教学,为大型央企、国企、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授课百余场。微信官方账号:唐老师发布。
本文由网络数据老师@唐树元原创发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PEPE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