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上说几千块钱可以用来种头发,到了地方就变成几万了。为什么要打这种骗人的广告?”近日,南都记者接到珠海市民苏先生的举报,称其在某植发机构植发时,不仅实际花费的金额与其广告描述的金额相差较大,而且植发效果并不理想。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小N,马上做,关注315》栏目对此进行了调查。
消费者:企业使用一切手段来达成交易。
甚至引导自己开通网贷
苏先生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珠海工作。2021年3月,他在Tik Tok浏览短视频时,看到植发机构“新生儿植发”投放的广告。“广告上说只需要三四千块钱就可以种头发。看完之后,我觉得有点激动。”据苏先生说,由于家族遗传的原因,他有脱发的症状,一直为此感到有点自卑。看到广告后,苏先生与新生植发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并前往其位于珠海拱北的营业厅了解详情。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苏先生始料未及。“工作人员看了看我的头发,大致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说我需要植发的面积可能有点大,要两万块钱。”因为家境并不宽裕,面对两万元的价格,苏先生心里打了退堂鼓。工作人员见状,开始不断劝说苏先生。“他们说,2万美元反正买不了房也买不了车,但是你的头发是你自己的,你就一直跟我说这像洗脑一样。”
苏先生提供的与新植发人员的聊天记录
苏先生说,工作人员随后继续以“来访客人可以有优惠”的名义试图说服苏先生,后来甚至开始引导苏先生在一个叫“即分期”的平台上办理网贷。在工作人员劝说苏先生的路上,另一名工作人员直接开始调配植发需要的药水。“我告诉他们先考虑一下,第二天给答复。他们说,药水已经准备好了。没有它你能做什么?”无奈之下,苏先生只好同意植发,最终花了17500元。
苏先生提供的网贷平台截图
更让苏先生郁闷的是,植发后,头发的生长效果并不明显。苏先生向南都记者提供了他植发后一个月和植发后近一年的两张头部照片。照片中,苏先生在植发后一个月,头就秃了,但过了近一年,虽然头上也长出了头发,但整张照片还是很稀疏。“我去和他们沟通,看能不能退钱,他们说要么再做一次植发,要么只能退我20%的钱。”
对此,苏先生也致电珠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了相关情况,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2345把我转到珠海市卫生卫生局。卫生卫生局说新生植发不是医院,他们管不了。我去珠海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医疗纠纷,他们给的调解方案和新生植发差不多。"
现在苏老师和新生植发的纠纷还在继续,之前在看到的广告也刷不了了。“那些工作人员还说,如果觉得效果不明显,可以在头上多打几个疗程的针,一针几千块钱。我哪来这么多钱?”
商家:效果不明显很正常。
不存在强买强卖行为
苏先生的说法是否属实?记者通过苏先生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拨通了当时正在与苏先生沟通的一名工作人员的电话,试图了解详细情况。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记者拨打的号码其实是新生植发珠海办公室的公开工作号码之一,但他是2021年9月份来上班的,他并不清楚苏先生的具体情况。
随后,记者通过公开渠道与珠海新生植发分公司的另一名工作人员苏经理取得了联系。该经理证实了苏先生与新生植发纠纷的信息,但他表示植发的效果是肯定的,苏先生现在头发状况正常。“因为他(苏先生)的脱发面积确实很大,不可能通过手术完全恢复到普通人头发那样的密度。有些人确实对自己的形象要求很高,可能会不满意,但如果只是改善基本形象,那是没问题的。”
苏先生提供的植发后一个月(上)和植发后近一年(下)的照片
对于苏先生看到的广告价格与实际花费金额相差甚远的情况,苏经理表示不清楚广告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苏先生花费的金额属于正常水平。“植发一般要几万块钱,我们家价格太低了。‘三四千’当然不代表我们不同档次的植发产品都有这个价格,这个必须解释清楚。”苏经理也表示,脱发的情况因人而异。如果脱发面积小,可能只需要几千块钱。
该经理还强调,苏先生在植发前已经和新生签了协议,如果真的对效果不满意,可以免费再植发,但不可能全额退款。对于苏先生提出的“工作人员强买强卖”、“引导网贷”的指控,苏先生直接予以否认。“我们没有这个(网贷)业务。他有自己的需求,在平台上借钱。这很正常。而且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不要做手术最终还是要看客户自己。”
律师:判断商家是否虚假宣传。
应根据宣传材料的内容确定
苏先生广告宣传价格与实际费用金额差距较大的情况是否构成欺诈?泰和(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启山表示,要看商家是否在短视频、宣传单等材料中明确标明相关服务的具体金额。“如果相关材料明确表明消费者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支付了与宣传不一致的高价,则经营行为是诱导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构成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构成欺诈。”
那么,如果商家和消费者对某项服务的实际效果产生分歧,双方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调解呢?林启山建议,双方可以到当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调解委员会或区人民调解中心进行调解,也可以到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或者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中消协投诉调解平台”申请调解。
同时,林启山强调,如果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确实遇到强买强卖行为,应当冷静现场处理,并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证据。“在与商家沟通的后期,也要保留相关的消费记录和与商家沟通的记录。当问题无法通过合理沟通解决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投诉商家的违法行为,涉及金额较大时,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退款或赔偿。”
采写:南都记者王敬浩
实习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