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美、美、美”,我通过第三方平台向银行贷款。殊不知,还清几年的分期贷款后,征信莫名其妙被“玷污”,又办了新的贷款。近日,多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帖投诉,称自己通过即分期平台申请了医美分期贷款,出借人为广东南粤银行。还清贷款几年后,发现征信报告有逾期记录,更有甚者,他们还有新的欠款。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调查发现,从时间线来看,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2018年。为什么时间久了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消费征信“污点”谁来负责?
还清“美容贷”征信报告逾期。
“不久前,我在I查询中填报征信时,发现自己在广东南粤银行有逾期记录,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就没心情领结婚证了。”张敏(化名)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
张敏万万没有想到,多年前已经还清的一笔分期贷款,竟然让他的征信“沾上了污点”。2017年4月,张敏通过医美医院在分期平台申请贷款,分12期还款。2018年4月还清最后一笔款项后,她就不再关注贷款了。众所周知,不久前查询征信报告时,发现自己有逾期记录。根据张敏提供的结算凭证,当时的还款明细显示“已付”12期,账单明细也显示为“已结清”。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和张敏一样,很多申请了“医疗美容贷款”的消费者都有同样的情况。从时间线来看,这种现象多发生在2018年。除了还清贷款后的逾期记录,部分消费者还出现了新的欠款。
“2017年,我通过与一家美容机构合作的分期平台申请了按揭贷款,没有逾期还款。还清整形贷款两年多,被广东南粤银行告知还有一笔未还的债务。我的分期申请中还款记录显示未还款账单为0,已结清账单也显示为已结清。为什么银行还说我逾期了?”另一位消费者李越(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上述消费者均通过医美医院向即刻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刻金融”)的即刻分期平台申请了医美分期贷款,贷款人为广东南粤银行。京商报记者今日获悉,唐珂金融于2015年12月与广东南粤银行达成合作,合作方式为贷款援助。
也就是分行金融相关负责人说的“我公司通过场景和技术帮助广东南粤银行推荐客户,只提供技术和服务。客户申请入口和还款入口都是通过我们的app。借款人每月通过这个专门的还款入口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还款,还款金额直接支付到广东南粤银行,不会进入即时金融账户。”
消费征信“污点”谁来负责?
“美贷”分期贷款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消费征信“污点”?一位消费者发帖投诉称,曾致电广东南粤银行,对方回复称没有通过分期的方式及时把钱交给银行,导致征信记录逾期;打分期客服电话时,对方说客户的分期账单已经结清了,是因为广东南粤银行内部问题。
即上述支行金融相关负责人回应“2017年9月,广东南粤银行因其他平台出现问题,在没有任何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停止合作。合作终止后,银行没有切换还款渠道,也没有支付即时分期服务费,继续使用即时金融的服务。我们公司与广东南粤银行合作,积累了几十亿贷款。广东南粤银行已经全额还款,但还欠我们服务费。客户逾期和上报的征信信息由广东南粤银行上报征信中心,调整和更正只能由其操作申请。”
采访中,多位消费者也透露,已与广东南粤银行沟通删除逾期记录,并按银行要求提供了信息截图和银行流水,但至今未收到回复。“当时我和广东南粤银行的人员沟通过。他们回应说,如果要消除征信中的逾期记录,就得重新还钱,提供银行的企业账户。当时结算的金额是12000元,现在逾期金额已经超过17000元。我对银行分期解除合伙关系一无所知,也没人通知我。”李越说。
针对消费者投诉的相关问题以及事件处理的最新进展,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广东南粤银行,并发来采访提纲。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即分行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广东南粤银行尚未回复,我司告知客户可协助提供法律援助,安排专人与客户对接,协助客户准备起诉材料,并及时向客户更新反馈后续调整进度。”
北京市讯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义今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作为电子交易系统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维护者,有义务及时更新和升级各种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地防止资金交易出现安全漏洞和数据错误。现有资料显示,由于银行与贷款机构停止合作,客户无法使用原还款入口进行还款,产生逾期记录。可以看出,客户不能及时还款的原因是银行单方面改变了还款方式或渠道,而银行没有对上述数据接口对接问题进行及时的系统更新,过错在银行。
王德义进一步强调,鉴于上述后果,可能会影响一批客户的征信,依靠客户单方面找各个部门协调,成本太高。银行应该针对这一事件成立调查组,查清事实,及时给出技术方案。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为客户消除影响;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还应当依法赔偿。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治理体系。
医疗领域曾是银行消费贷款的一大创新场景,精准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外貌”焦虑。但对于银行来说,创新场景固然重要,但保护消费者权益更重要。
零点智库分析师李伟今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银行由于流量有限,会与消费场景平台合作发展消费贷款业务。但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在合作平台的资质、合规、贷款期限费率公示等方面存在一定漏洞,这也是监管层在2021年初收紧助贷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伟进一步指出,未来银行在与外部流量平台合作时,如果发现平台方发布大量微整形、贷款广告,应及时停止合作,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要求平台方在明显位置告知用户贷款逾期将记录征信信息,增强消费者的征信保护意识,银行也需要定期宣传征信知识,加强消费者教育。
在博通金融行业分析高级分析师王鹏博看来,银行在创新消费贷款的过程中,需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比如完善管理制度和内部治理,加强整体风险处理能力。特别是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网上业务,必须完善网上系统,增强抗风险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宋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