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已经是6亿人使用的App了。原本只买9.9元纸巾的消费者,逐渐开始购买数百元的化妆品和数千元的电子产品。5月,人们已经忘记了去年的网络热词“樱桃自由”,转向品多多拥抱一斤30元起的山东樱桃。
如今,中国的网络销售额已经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但生鲜在电商中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品类,很多消费者至今没有在拼多多买过鱼虾等海鲜。所以他们不知道在餐厅点一条活鱼的价格是进价的7倍。
汪光焘是中国尝试生鲜电商的第一人。2016年,店铺入驻拼多多,主要经营海鲜、家禽、红酒。去年其年销售额达1.3亿,其中海鲜贡献了一半。包括有灵叔、李德生、彦博在内,他创立了近10个生鲜品牌。
他早年进口过零食。为什么一个“门外汉”能成为头部海鲜商家?三个决定很关键:第一,他是拼多多第一海鲜商户,赶上平台流量红利;其次,深入海鲜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看平台消费的升级趋势,两条腿走路,补贴和广告,不惜花钱。
关于这段创业经历,以下是汪光焘的自述,略加编辑:
电商红海下,转向生鲜蓝海领域2009年,我开始批发进口食品。赶上传统电商流量红利,靠卖火鸡面等商品,年营收几千万。从2014年开始,因为阿里的两次转型,我们的销售额开始下滑。千人千面,新的流量分配规则太复杂,我们原来的运营策略失效;二是引入品牌商家,更多职业玩家进入游戏争夺流量。
不过因为前期积累了流量,盈利还是没问题的。直到2015年,受萨德事件影响,大家联合抵制韩国乐天,我们的进口食品生意完全做不下去了。这时候开始寻找外部供应链,转做生鲜。这家供应链公司的采购经理给我们推荐了组装的货,也就是后来的拼多多。
那时候微信里有很多电商平台,我们都会去尝试。刚入驻拼多多的时候,我们还在做休闲零食。因为没有做好承担流量的准备,所以被罚不发货。后来熟悉了规则,尝试了各种美食,早期怎么赚钱?因为一个巧合,我们开始关注生鲜电商。
▲传统的线下海鲜供应链要经过六个环节,包括采购商、批发商、农贸市场。汪光焘一家做了十几年的海鲜批发生意,可以直接从渔民手里进货,放到电商平台上零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父亲是海鲜批发商,有十几年的线下销售经验。2016年投资3000万做了一批鲅鱼水饺,铺设线下渠道。十个全国各地的业务员去超市,一年营销费用300万,最后也没卖出多少。因为鲅鱼水饺30多元一斤,消费者站在货架旁边会发现,10块钱还不如买猪肉水饺,其他的还是三全、思念等知名品牌。
最后形成了300吨库存,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电商平台。别说速冻食品了。当时人们连水果都不能在网上买,但是拼多多的小二找到了,说可以和顺丰合作建前置仓,用可回收的快递盒,装冰块送到消费者家里。这是一个实验性的合作。没想到最后300吨都卖完了。
之后生鲜电商的快递和包装一直在进步。比如SF已经是标配,包装材料从最初的纸箱到后来的泡沫盒,再到现在的泡沫格和九宫格。以前果农采摘的山东樱桃不分级直接装箱,现在要在加工厂杀菌,延长保鲜时间。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我们才能做生意,拼多多的生鲜品类才能发展。
缩短供应链,压缩成本实现薄利多销巴渝饺子之战后,我们陆续扩充品类,然后彻底转型做生鲜,不再做休闲食品。一方面因为生鲜电商是蓝海,另一方面家里做海鲜批发多年,在供应链上比食品更有优势。
简单来说,线下海鲜链至少分为六个层级:渔民捕捞后卖给买家,买家再分销给批发商。中间可能会有简单的加工,然后转移到本地和外地的农贸市场,最后摆上超市货架,到达居民餐桌。我们是买家的角色,最接近渔民的上游。
▲山东的禁渔期大致是每年的5-10月。汪光焘的团队会提前储备,直接从渔民那里购买海鲜。砍掉中间环节,线下8元起卖一斤带鱼,汪光焘6元起卖一斤就能赚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年5月开始,渤海、黄海将进入休渔期。在此之前,我们会囤很多货,把渔民捕捞的鱼虾运到冷库储存。以带鱼为例。运到冷库后,我们会分成三级:大带鱼,直接下线;中等无瑕全鱼,拼多多有售;小带鱼,去头去尾,切块卖给罐头厂。
价格方面,带鱼4块钱一斤,超市至少卖8块钱才能赚钱。因为每个环节都要加价,进店本身,还有场地费甚至人力费。电商砍掉了大量中间环节。我们在拼多多卖一斤6块钱就能赚钱,包括物流。
当然,并不是每个在电商平台上卖海鲜的商家都能拿到这么低的价格。每年夏天,生鲜店铺的评分很难维持,但我们可以靠“real 空+泡沫膜+干冰”的包装材料运输来维持高分。也就是很多商家从批发商那里拿货,我们可以多花点钱在包装上,因为我们离源头更近。
▲汪光焘作为最近解决了渔民问题的买家,可以用“real 空+泡沫膜+干冰”来运输海鲜,这样可以保证海鲜送到消费者手中仍然新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另外,不同平台之间也有差异。据我估计,拼多多现在的海鲜销量是全网第一。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该类别排名第10的商家销量高于其他平台。薄利多销是主要原因。很多人第一次去电商平台买海鲜都没见过这么便宜的带鱼。
我经常跟同行说,不要说拼多多没有流量,而是你的价格不够低。其他的电商平台都要抽成,商家不能低价竞标盈利,但是拼多多没有抽成的商家,省下来的钱都可以盈利。
举个例子,同样一只鸡,我在天猫69元卖三只鸡,每天在拼多多34元卖两只鸡。前者相当于a 23元,后者17元,我反而在拼多多赚了。这是因为拼多多降价就有流量,营销成本为0。对于其他平台,我要花钱买广告位,成交后还要卖5%的佣金。
全年销售额破亿,下一步还要卖海参从2016年开始,我在拼多多开了不下10家店。经营品类有海鲜、家禽、红酒,有四五个品牌。每次开新店都要在站内购买资源,通过很多果园等渠道获得客户。目前商家少,广告单价还是比较低的。早年获得了不少免费流量,现在也该交点钱了。
接下来,除了花力气在新店做广告,还想拓宽品类,卖单价更高的产品。很多电商老手来拼多多开店,都是看重这里人的差异化。我刚才说的带鱼只是大家网购海鲜的第一步。现在很多人也在想:既然带鱼可以这么便宜,贵族海鲜有没有可能平民化?
其实已经有一些迹象了。比如多宝鱼,又名欧洲比目鱼,可以看,可以吃。如果去饭店挑鱼,可以卖到180元一斤。往年进价26元,今年因为疫情减半。线下批发价80元一斤左右。如果放在电商平台上,大概会卖到40元。
为什么说“大概”?因为目前比较难,这个品种的人习惯吃活鱼,单次运输成本太高。我们正在想办法,是否可以和物流公司合作,在电商平台上实现活鱼的规模化运输。毕竟相比线下,贵的品种线上价格优势太大了。
▲海参、燕窝、鱼翅齐名,被誉为“八珍之首”。因为电商平台性价比高,原本只用于宴请的海参,在疫情期间被很多人买来自己食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比多宝鱼,海参可能是我们更想突破的品类。国产海参价格5000元一斤。以前主要是摆在酒席上。山东很多人结婚,至今还保留着“海参虾蟹”的习俗。因为今年疫情,线下渠道没了,我们就转行在电商平台上卖海参,发现很多人买了自己用。
不过,虽然拼多多的鱼虾等品类销量已经是全网第一。但是海参品类刚刚起步,现在平台上的销量冠军还是相对便宜的进口海参,可见对于单价高的商品还是有些犹豫。切断了疫情的线下销售渠道后,很多人尝到了网购的甜头,海参的线下市场会部分转移到线上,也会刺激一些家庭消费的新需求。
我们在拼多多开店四年了,每两年都会有新的机会。2016年卖鲅鱼饺子,打开了生鲜产品的大门。2018年,众多果园上线,平台海鲜品类爆发。那年的双十二,我们一天的成交额就超过了一百万。年销售额从几千万跃升到一亿多元。
今年可能是消费升级年。一方面要稳定老店,推广新店,开拓更多高ROI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供应链,努力把珍贵的品种搬到电商平台,提高客单价。整体来看,拼多多消费者对海鲜的评价普遍好于其他平台。两年前买带鱼的,现在想尝试更多口味。这是2020年我们海鲜商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