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是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还是自己创业?90后布朗族青年张海标选择了后者,回到了曾经试图逃离的大山,从事了8年的水产养殖。
2015年9月,大学毕业的张海标回到家乡创办了施甸鑫海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7年后的2021年12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评选表彰的首批“全国乡村振兴少先队员”名单公布,张海标荣获“全国乡村振兴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这是怎样的青春?日前,记者走进施甸县排义布朗乡大众村新海家庭农场。
清晨,走进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林中的鸡正在觅食。张海标在树林里撒了些食物,仔细检查了鸡的健康状况。
眼前的农场占地200多亩,森林、灌木、阔叶林、针叶林混交。80多亩是张海标自己家的,100多亩是流转的。张海标从2015年大学毕业到这里办农场,已经快八年了。
“大学期间,老师经常带我们去实习基地观摩。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发现家乡的环境比这些基地更有优势。从那以后,我就有了回老家创业的想法。”张海军说。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张海标对种田并不陌生,父亲是村里的兽医。2011年,张海标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学习动物科学。跳出“农门”,留在城市,是很多农村孩子的理想,也是张海标学生时代父母对他的叮嘱。大学期间,学习刻苦的张海标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在高三学校食堂管理的竞标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食堂的经理。在经营学校餐厅期间,张海标逐渐意识到原来的农特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于是有了回老家创业的想法。
2015年7月,张海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白浪乡大中村,立即开始了以营林为主的家庭农场建设。为了省钱,我和家人一起搭了个鸡棚。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鸡棚里睡一会儿。
“水电不通的时候,我自己建了两个水库,靠收集雨水熬过了最困难的一年。这条路也是一条泥路。下雨了,就没办法通车了。每到雨季,我就用沙子填泥路……”张海标说。
通过努力,2015年12月,鑫海家庭农场初具规模,但销售问题再次摆在他面前。为了把鸡卖出去,他想了很多办法,跑连锁餐厅、超市、农贸市场,开微店、淘宝店。
张海标的创业故事在家乡不胫而走。
2016年,互帮互助的云南中烟公司相关领导主动联系他,帮助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并通过他向合作社124户登记户发放了5万多份免费鸡苗。面对目前这个大任务,如何养好、卖好、卖得好,成了张海标面临的第一个大挑战。
2016年8月,张海军正在摆脱鸡的体温。因为管理跟不上,导致了大规模的疾病爆发。他急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情急之下,他给母校老师打电话求助。
当母校杨老师如约带专家来农场时,张海标忍不住哭了。在母校老师和专家的帮助下,张海标解决了鸡降温的问题。2016年7月,5万余只鸡成活率90%以上,出栏率83%。
“我是在海彪干了无数次之后开始尝试养鸡的。海彪手把手教我养鸡,有问题就叫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他总是第一时间来。2019年到2021年,我们家光养鸡一年就能收入3万左右。”施甸县白浪彝族布朗乡大中村村民张云富在会上发言。
2019年7月,从福建打工回来的张云富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建起了一个圈舍,开始了第一批鸡的养殖。半年后,通过张海标的销售,每只鸡的平均售价达到了72元,尝到甜头的张云富扩大了养鸡规模,在张海标的技术指导下,还新建了大棚。三年多来,仅养鸡一项收入就达十几万元。
“刚开始养鸡的时候有很多顾虑。”张海标说,几代人都没见过这么多鸡,村民担心的问题很多。
“我们的鸡养起来卖不出去怎么办?”“一下子这么多鸡,我们养不了。我们病了,死了。不是浪费粮食吗?”“我家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哪里可以喂鸡?”……
面对村民因信息闭塞、思维封闭、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的“不敢养、不会养”的相继出现的问题,张海标邀请母校动物科技学院的教授、研究生现场策划指导养殖技术,组织林下养殖技术培训班100余场,现场讲解养殖技术,解决村民的技术难题。
面对很多贫困人口想发展、能发展,但缺乏资金的困难,张海标创新模式,建立养殖场、合作社、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养殖户发放鸡鸭,提供固定的饲料合作伙伴并可提前三个月给予信贷,鸡鸭出市时养殖场以每斤16元、8.5元回收合格的鸡鸭。
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参与养殖。张海标也到处找销售,省内的超市、饭店、农贸市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面对超市、饭店需要宰杀的鸡鸭需求,张海标决定建一个屠宰场。
2019年,张海标在家庭农场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屠宰车间,购置了屠宰流水线设备。有了屠宰设备,张海标有了更多的销售渠道。根据客户的需求,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活鸡宰杀后可以出售或交付。
通过不断努力,张海标创建的新海家庭农场占地216亩,资产规模333万元。主要以林下生态鸡鸭养殖为主,年养鸡3万只,年产值210万元。年销售鸭子8000只,年产值64万元;农场年产值427.4万元。农场有18名长期员工,包括14名档案员。2019年,带动白浪乡124家子户开展林下规模养殖,实现农民年增收2500至21000元。
张海标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荣获施甸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科技辅导员等荣誉,被评为白浪乡优秀共产党员、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劳动模范。他创办的鑫海家庭农场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张海标本人在保山团委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第三名。
现在,张海标有了新的想法。他带着村民到常宁考察姬松茸种植情况,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研究如何依托白浪乡700多亩古茶资源,把施甸布朗族古茶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致富。
在新海农场,一个种植姬松茸的温室即将建成。
在新海农场附近的移民村,一座农家乐正在建设中。
在农家乐附近,一个茶叶加工配送间的炒茶炉、炒茶机、红茶发酵机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
“接下来,我们应该扩大农场经营范围,在森林养殖的基础上进行扩张,并尝试乡村旅游。”张海标说,争取年底布朗山乡村旅游,吸引人们在布朗山住民宿、吃美食、体验原生态。
张海标说,在下一步发展中,计划建成年出栏500头、年存栏1500头的生猪养殖规模,放养面积扩大到600至1000亩山林。同时,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生产设施。我们将建设一个食品初加工车间,一个包装和发货室,一个腌制产品的保鲜室和一个小型冷库。形成合理高效的生产链,优化经营规模。
在创业的道路上,张海标总是奋力奔跑,在时代的大潮中,他总是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