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身着金色孔雀羽长裙,手拿羽扇,眉心绿宝石,镜头前的@ 11000魏(ID: yiyiyi991)就像一只优雅的孔雀,随着《云之南》的音乐翩翩起舞。
3月1日,# 1000名独舞梦想西游记》话题登上Tik Tok热门榜,@ 11000名独舞在直播间展示传统舞蹈的视频吸引了300多万网友的关注。
伊一是Xi某大学舞蹈专业的大四学生。每天晚上22点到凌晨1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Tik Tok的直播间,为网友表演中国传统舞蹈。在每一场直播中,一一会精心搭配音乐、服饰和直播间背景,在手机前向网友展示傣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胶州秧歌等传统舞蹈。
在直播间,网友留言支持一对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展示。“国舞真好看”“前几天的剑舞也好看”。也有网友通过打赏和互赠小礼物的方式表示支持。对于11岁的Tik Tok来说,直播是她“勤工俭学”的新方式。有了直播的收入,她不仅可以交学费,还能看到未来就业的另一种可能。
学舞蹈七年,传承中国舞蹈
我从高中开始在舞蹈学校学习,到现在已经学习舞蹈七年了。她选择中国舞蹈作为自己的专业,是因为对中国舞蹈柔美飘逸的风格的喜爱,学习内容包括古典舞、民间舞、民间舞。
作为一个高中就开始跳舞的转学生,他为了学好舞蹈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从小就开始练习的人,是个男孩。十几岁的时候,还没拔筋,骨头就硬了,会特别紧。”一个一个说。
学习之初,她连最基本的姿势都站不稳,只能在低年级补课。高中三年,她总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呆在训练室。
从那以后,她感受到了做舞蹈演员的竞争压力:“高中环境有危机感,大家都在拼命。不努力奋斗,就上不了大学。”
跳舞容易受伤,但几乎没有人会因病缺课:“生病发烧很正常,练习的时候经常扭伤脚踝和手臂。只要不骨折完全不能动,能下床就要坐在教室里。”
过程很辛苦,但我不后悔七年的舞蹈学习生涯。她觉得学习舞蹈不仅改善了自己的体形,让自己的肌肉协调,站姿优雅,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审美,让自己更加有毅力:“学习舞蹈的过程非常艰辛,体力不断透支,身体的折磨和环境的压力也会让人变得非常有毅力,能够吃苦。”
靠现场舞蹈“勤工俭学”交学费”[S2/]
“学美术真的很贵。首先,学费很贵。找个老师帮你上课,一个小时要几百块。租一个舞蹈教室一个小时要100多块钱。舞衣也很贵,做一件丝绸舞衣要几千甚至更多。”
一个个来自普通家庭,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那时候一个月只有1000生活费,说实话一个月可能要吃1000,没钱交学费就去打工。”
一个接一个,过去尝试过舞蹈班的代课老师,也尝试过接一些公司的舞蹈表演。但由于课业繁重,晚上经常上课,很难找到合适的兼职机会,又不耽误我的学习。去年5月,我一个个想到新方法。她在Tik Tok注册了自己的账号@ 11000,发布了一个传统舞蹈的短视频,每天晚上课后直播两三个小时的传统舞蹈。
Tik Tok直播成了她勤工俭学的方式,直播间网友给的打赏也成了学费的主要来源:“每天下课可以在家直播,不用在路上来回跑,收入也比兼职高。”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她研究了几乎所有在Tik Tok表演传统舞蹈和古代风格的创作者。看到别人跳得好,她就去学习,而在音乐和编导方面,她就在直播间听取粉丝的意见进行创作。很快,她在Tik Tok积累了几十万粉丝。
“我是个固执的人,我想把短视频做得更好。”春节前夕,Xi安疫情加重,经常合作的摄影师刚出Xi安。疫情一好转,我马上找了摄影师帮她拍了一套以春节为主题的舞蹈视频。
春节期间,很多创作者选择给自己放假,但希望能继续给支持他们的粉丝带来高质量的作品。她买了新的摄影器材,坚持直播,以春节为主题的舞蹈视频也获得了不错的浏览量。春节假期,粉丝数迅速跃升至200多万。
了解Tik Tok未来的更多可能性[/s2/]
除了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负担,Tik Tok的直播也向他们展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对于舞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成为一名剧团的舞蹈演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方向,竞争压力相对较大。
“做舞者需要非常好的条件。一般能进舞团的演员,身高都要在175左右,相貌、体格、职业素养都要过硬。”一个一个说。未能进入舞团的毕业生,继续深造后会选择当舞蹈老师,自己开舞蹈班或者成为编导。
自身条件不够出众的舞者,即使进了舞团也只能演跑龙套角色。一个个她都不想做剧团里的“单纯的领薪水的人”。即使在网络平台上,她也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中国舞蹈之美。
Tik Tok的直播,为伊伊带来了另一种职业发展可能。她计划毕业后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并通过短视频和Tik Tok直播继续展示中国舞蹈。达到一定规模后,她的工作室还可以招募和帮助更多的舞蹈主播,用自己的直播经验帮助更多的舞蹈专业学生。
未来,伊一还想把自己的视频做得更精致,给支持她的网友带来更好的作品,也作为自己青春的纪念:“我现在的舞蹈视频几乎没有什么复杂的样子,毕业后还有时间。我想继续提高一点。这是我年轻时做的第一件事,想做好,不问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