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勃延时王货到付款(我们距离真正的中产消费社会还有多远?)



房间里铺着地毯,模仿蒂芙尼的台灯,衣柜里的大英百科全书,马提尼鸡尾酒,崭新的奔驰或宝马,这是福塞尔风格中对中产阶级消费符号的描述。相比之下,下层阶级的象征是可折叠的人造革沙发和家用啤酒罐,而上层阶级只喝加冰的苏格兰威士忌,括号里特别强调,不喝苏打水。

从“穷/富”二分法到如此细致的地位划分,还是工业化以来近百年的事情。西方社会学家普遍持有对社会阶级的批判意识,他们把消费选择、休闲方式、文化品位视为陷阱,却难掩卑鄙。

但正在被财富效应深深塑造的当代中国社会却不这么认为。

2019年,统计局透露,中国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已达4亿。很快,一系列关于“中产阶级消费”的分析报告风起云涌,市场倡导的新概念得到了现实的支持。该品牌迫不及待地在一包纸巾或一块桌布上贴上身份标签,被压抑太久、爆发太快的“中国梦”在SKP橱窗里被具体化为一件漂亮而昂贵的装饰品。

众所周知,作为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同体的“中产阶级”和以可支配收入为唯一标准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是一个平等的概念,但消费市场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深信不疑,毕竟中国每年购买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和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但是,如果回到中产阶级定义的起点,全面而不是从一线一业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中产阶级消费社会的经济文化基础?现实和“理想的中产生活”有多远?


有机超市VS社区团购


28美元在美国能买到什么?在沃尔玛,2磅牛肉,1打鸡蛋,1加仑全脂牛奶,2磅西兰花或生菜,1磅龙鱼,1磅香蕉和苹果,所有这些都可能会留下一些零钱。



如果你去全食超市,你可以花28美元买4个哈斯鳄梨。

在80后的印象中,标准的西方中产阶级生活就是好莱坞电影中“一栋别墅,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的体面模样。权威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美国中产阶级给出了一个相对可量化的定义:家庭年收入在24042美元至161277美元之间,工作稳定,有能力存钱,拥有房子这是家庭最大的资产,大学学历,有假期,有1-2个孩子,有退休储蓄。

但总的来说,“中产阶级”还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模糊概念。用福塞尔的话来说,“钱不是那样解释问题的”。所以,消费变得尤为重要。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健身、吃有机食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加入俱乐部、定期看牙医等常见消费习惯的背后,是“由品味、知识和感知定义的圈子和社会阶层”。

这就是全食超市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作为一家服务于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的有机超市,全食超市销售的是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健康生活方式,以有机养殖为象征的环保,支持当地小农户的社会责任,无抗生素喂养的人道主义,以及以上述价值观构建的身份认同。“这是食物代替阶级的时代”。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这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我在北京回龙观地区的一家托幼机构的门店见到了负责人Molly。在莫利看来,回龙观地区是典型的中等收入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在北方的各种科技园区工作。日托机构服务的双职工家庭年收入在30万到60万之间。职业以民营企业家、互联网、公务员、教师、医生为主。80%的父母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消费者报告》常用的话语体系中,这是标准的“新中产”人群。



但从业五年,在北京包括回龙观店在内的八家连锁店里,“很少见到让我觉得体面精致的所谓中产父母”。

一个把两个孩子陆续送到这家日托机构的二孩妈妈,背着同一个蔻驰单肩包四年了,包带都磨得差点断了。她大部分时间穿着优衣库的蓝色条纹衬衫,包括全家福照片;日托机构的标准接送时间是晚上6点,过了这个时间就要交30-60元的延时接送费,大部分家长都会跟阿姨吵。家长和日托老师沟通最多的,除了孩子,就是各种打折货。几乎都加入了社区团购群。

Molly还给我看了一个本地化的网络社区“回龙观社区网购论坛”,在那里可以找到9.9元起的联想耳机和10元起的护手霜,这是父母告诉她的。

与年轻女性常见的消费主义倾向不同,这些母亲几乎不享受任何享乐或精神娱乐的消费。他们很少染发烫发,也很少化妆。他们经常穿的牌子是优衣库,GAP或者迪卡侬。迪卡侬19元的斜跨小背包Molly见过大部分。“我有时候会觉得对不起这些父母,他们还没来得及舒服地享受生活,就已经面临着很多其他的压力了。”

如果再提高家庭收入标准,情况会有变化吗?

曾在香港留学、在美国工作、现居北京的外企职员琳达认为,她在北京的“新中产阶级”中找不到一致的价值认同。Linda的北京同事家庭收入在50-100万之间。即使按照纽约或旧金山的城市标准,这也完全符合中产阶级收入的定义。

但是他们的消费模式非常矛盾。员工只愿意在两件事上花巨资——买包和“动脸”。衣服鞋子单品不超过300元,但每年都要买1-2个奢侈品包,一般是出国商务或旅游的时候。面部护肤品和医美的预算比较充裕,而看不出差价的化妆品,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男员工基本都是赚钱的“工具”,除了家用车,几乎不产生任何个人开销。

在香港实习,有一天中午,邻桌的同事高兴地告诉她,中环有一家Tory Burch折扣店,一双鞋打折后只要1300元。“我认为香港人是在国际品牌中长大的。对他们来说,只有价格差异。品牌不是购买的唯一决定因素,他们也不太喜欢大品牌。但在北京,似乎大家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

在公司总部,在弗吉尼亚州一个中等城市的办公室里,琳达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背着名牌包的员工。“他们的房子车子都差不多,孩子上的学校也差不多。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可能比看谁的工作站视野更大更好”;纽约分公司的员工整体着装风格会比较精英,但同时身上也很少有明显的奢侈品标识。

学区,乐高班和廉价皮鞋

如果说这群中等收入及以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富裕阶层的人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对教育的重视。任何岗位的“中产家庭”都在挑战家庭负担的上限,甚至部分触及富裕家庭的领域。

在莫莉的家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把学区房视为必需品,这也是他们最大的经济压力来源。早在大哥出生的时候,穿着破旧蔻驰包的二胎妈妈就用全家的努力,为海淀的一个小户型学区房付了首付。次要支出是孩子的培训班费用,但不是传说中的马术、冰球或击剑,而是英语班等廉价培训班。在父母的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求赞,免费获得”的转发。第三,父母的养老、医疗和必要的家庭开支;最后,平衡的是个人的经历或成长。

不是他们不懂享受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高的优先需求,中产阶级唯一的消费都花在孩子身上。比如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做窝沟封闭,但是他们通常没有一副整齐的好牙。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家长的心理账户里,日托机构不是教育支出,而是享受支出。

“传统观念里,孩子应该由老人带。孩子送去日托班,是花钱省去了和老人一起生活的琐碎麻烦,主要是让自己过得舒服。”莫莉分析,这也是父母极其关心日托费用的原因。一旦收入出现波动或者有其他必要支出,他们首先砍掉的就是日托机构的“享受”。



相对来说,Linda在北京的同事似乎有些美国中产阶级的育儿特点。一个家庭年收入100多万的局长级同事,把两个孩子送进学费高达20.1万年的国际学校,周末上400小时的网球课或者1万多年的乐高课。“每次孩子打球,我都少买两支大牌口红”。

但是即使对孩子来说,教育之外的花费也是极其节俭的。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女员工给孩子买的衣服大多从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一般都是淘宝打折的时候批量购买。国际学校要求孩子统一穿黑色皮鞋。上面的同事买了120元起的便宜皮鞋,10元起的三双打折袜子。

与公立学校不同,由于着装的要求,国际学校没有孩子攀比的氛围,所以我们可以省去鞋袜等看不见的细节。即使是这样的高收入人群,也不足以支撑全方位的昂贵消费。

专注于行为金融和私人财富管理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菲曾做过一项调查。对于年收入12.5万至100万的个人或家庭,35岁至44岁人群中有60%的人将子女教育作为首要支出目标。45岁以上人群中,40%将资助子女买房或创业作为重要支出目标。“在孩子身上的支出,尤其是与教育相关的支出,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的主要支出之一。”

吴菲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之所以愿意花巨资投资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因为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中产阶级的,他们的金钱和社会地位随时都有可能丧失。他们的底线是保持现有的社会地位,通过对下一代的持续投资创造一种预期回报的感觉,减少这种不确定性,跟上更高的顶级阶层。

吴菲的另一个结论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普遍缺乏理财规划。从Molly或Linda的角度来看,财商教育的缺失是原因之一,但核心问题在于房贷和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绝大部分,留给“理财”的空空间极其有限。具有实用功能的学区房同时承担着资产保值增值和家庭抗风险的作用。

消费间歇性升级

或者可以说,《消费报告》提出的“中产阶级消费浪潮”并不是全面的口味趋同,而是一种局部的心理投射。

人们模仿影视、广告媒体中的物质消费行为,以满足一段时间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核心。当生活中有更高优先级的需求时,它们会迅速改变。

这就造成了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跨层消费。就像所有的消费品牌都乐此不疲一样,刚毕业的95后分阶段用信用卡购买奢侈品、数码产品、昂贵的健身卡,通过超前于自身收入水平的消费来获得更高阶层身份的短期满足。



这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范布伦就对上层阶级的金钱竞争和下层阶级在闲暇阶层的歧视性比较做了完整的论述。只是近几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分期付款金融产品的流行,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炫耀欲望的渠道。

但是年轻人总是要成长的。当他们进入“结婚”的新阶段,大把花钱的日子就结束了。

付款后无货怎么赔偿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除了少数年轻购物者外,大部分消费者消费谨慎,6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感觉自己很有钱,但还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一比例较2017年的52%进一步提高。

今年10月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和分类指数在所有群体中处于较低水平,购买意向指数和购买预期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脆弱而焦虑的“中产阶级”在消费上变得更加谨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高收入的中年人似乎过着与收入不相符的节俭生活。他们只在生日、纪念日等罕见场合进入SKP的奢侈品专柜和高档餐厅,存在间歇性的“消费升级”行为。

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去12年的经济增长结构并没有为中产阶级消费文化提供坚实的生长土壤。

一方面,畸高的房贷对消费形成了强大的挤压。央行去年底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达到60.4%,增速快、集中度高、分布不均,其中浙江83.7%、上海83.3%、北京72.4%、广东70.6%远超平均水平。上述地区债务收入比超过全国水平,居民债务负担较重。

在这些房价收入比过高的一二线城市,楼市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已经远远超过财富效应。有购房计划的“无房族”,为了首付预算,必须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对于刚刚完成贷款购买新房的家庭来说,沉重的房贷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一笔大额支出,会长期、显著地抑制消费。

与房地产相关的显性、固定的大额支出,使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心理上抑制消费欲望,降低消费信心和边际消费倾向。

另一方面,教育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过大,进一步挤压了消费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额的11.7%,仅次于居民消费支出、食品烟酒消费和交通通信消费。这一比例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大致相当。但是,发达国家居民在娱乐文教方面的支出大部分是文化娱乐和娱乐耐用品的消费,而在我国,消费支出占绝对比重。

只要条件允许,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教育机会,哪怕放弃个人的闲暇和享受,让他们再也没有余力去追随中产文化所强调的品味、审美或价值体系。

互联网塑造的中产阶级

回过头来看,“中产阶级”在中国已经走得太远了。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与绝大多数平民只有少数特权接触,社会基本是扁平化的。改革开放后的10年,社会地位的差别主要在于“铁饭碗”和“暴发户”;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全球化,中国才开始讨论“中产阶级”这个概念。

所以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西方为参照和模板的。



真正享受美国中产生活的家庭,比如媒体鼓吹的“顺义别墅妈妈”,其实是位于整个社会金字塔结构的顶端而不是中间;占社会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家庭,疲于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没有形成一套“本土中产文化”;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重构的社会中,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不断松动,过去的社会身份“坐标”开始失效,导致城市的理想生活图景不断变化。

比如医生、律师等西方社会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中产阶级职业,其收入早已超过中国社会的“网络名人”、主播、淘宝店等新兴职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往往低于高技能工人,向上流动的机会稍纵即逝;中产文化中强调的品味和审美,在中国不是以等级划分的,而是以圈子体现的,比如二次元、文艺青年、电竞。

社会进步的基本框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发生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20年间。消费者的日常行为取向必然会受到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追求高效率、性价比、多样化和“叛逆精神”等价值观的驱动。与20年前不同的是,现在,人们不会因为一个高级算法工程师穿着短裤拖鞋而感到被轻视,高调而激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等同于粗鲁。通过网上折扣店购买最新款的iPhone和走进王府井装饰精美的苹果旗舰店没有什么区别。

这与西方的中产阶级文化大相径庭,在工业化进程中雇佣制是主流。中国社会目前很难再现美国20世纪40-70年代或日本70-96年代那种“整个社会价值观平均”的局面。

在房贷教育的压力下,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只能说中国社会在某些领域存在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但离西方定义的中产阶级消费社会还很远。

这不是一件坏事。毕竟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体系也在经历着由内而外的崩溃危机。随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扩大,并向“橄榄型社会”迈进。中国真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社会描述的中产阶级模式。

总有一天,当国内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个体家庭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合理,我们将真正培养出一批拥有共同价值框架、拥有坚实身份认同的本土中产阶级。我更愿意称之为“互联网价值观塑造的中产阶级”。

但就目前而言,“中产阶级味道”就像一个流动的泡沫,经不起时代的风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