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侯于冰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支付宝中的“借款”一词变成了“信用贷款”,并显示“xx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根据官方的解释,信用贷款是由与蚂蚁金服合作的金融机构自主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页面显示的金融机构是消费信贷服务商,额度和利率是金融机构自主审批的结果,申请的贷款资金也是由金融机构发放。调整后,原有的借款、审核、还款等服务不受影响。
在网民最关心的征信方面,官方也表示,征信记录不会受到此次调整的影响,调整后服务的金融机构将继续上报。
11月8日,借贷宝也对此作出回应,称借贷宝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将继续展示“借贷宝”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将展示在“信用贷款”页面,将明确识别金融机构的信息,与借贷宝品牌区分开来。
那么,改造后的“借”还能用吗?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当然,你可以继续使用,但请注意,无论是“贷款”还是“信用贷款”,本质上都是在申请小额消费信贷。以往消费者在使用“借款”时,只要求用户输入相应的借款金额,并不显示具体的借贷金融机构名称。也就是说,消费者会认为自己是在向支付宝借钱。事实上,原来你“借”的钱可能是蚂蚁金服提供的,也可能是和蚂蚁金服联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借的,只是“借”的牌子统一了。
调整后,“信用贷款”将在显著位置展示金融服务机构,让消费者在借款时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向谁申请贷款。此时,支付宝只是成为了一个渠道提供商,并不直接参与借贷过程。
而且从名字上看,“借呗”没有“贷款”等敏感词,可以让消费者在使用时更放心。但实际上,“借”还是属于小额贷款的范畴,征信分类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是一样的。
调整后,“信用贷款”的贷款含义更加突出。但还有一个好处是,消费者确切知道哪家金融机构在幕后提供服务。
那么,调整后,是否真的如官方所说,征信不受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信用贷”页面显示的信贷服务均由其他金融机构独立运营,其授信额度和利率由服务商根据用户信息动态审批决定,不受此次品牌隔离工作的影响。“用户信用记录和资质信息的后续变化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变化。”
简单来说,调整后,消费者通过“信用贷”借款似乎和以前一样。但授信额度和利率是贷款人所在机构根据用户信息动态审批决定的。
提醒:小心此类网贷。
大河报记者在此提醒您,不建议您频繁使用“花呗”、“借呗”、“京东”等互联网贷款。《商情》和《杜小曼》。
“你可能买了一件衣服,买了一个有花坛或者白条的家电,但是你的征信显示有分期贷款,这在银行看来不是一个好的表现。买个小产品,去分期贷款,等你申请房子车子等其他贷款的时候,银行会考虑你的还款能力。”某银行信贷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产品虽然好用,但毕竟属于小额贷款的范畴,过度使用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来源:大河报编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