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人还有哪些赚钱的机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变革。
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受到监管重创,大量上下游行业进入寒冬。员工工资普遍缩水,甚至失业,以至于很多人不看好今年的经济形势。
但从历史上看,如果每一次重大变革后,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我们就会迎来新的机遇。
比如98年发生的国企改革,让几千万人下岗,《重头来过》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辛酸。
然而,正是国企改革为中国民营经济未来10年的狂飙突进铺平了道路——一个“人人办厂,人人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下岗工人涌向广州打工,连接新旧时代。
再比如,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削减钢铁、煤炭等粗放型行业产能,中国经济再次面临转型之痛。
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空,华为、小米等“新一代制造业”代表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站在2022年初这个点上,随着旧时代的“王者产业”——互联网和房地产跌落神坛,新旧交替,新一波财富很可能再次滚滚而来。
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到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呢?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我的想法。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哪些行业将继续受到监管制裁?
二、哪些行业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机会?
第三,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们知道哪些行业是所谓的“好行业”。作为没钱没权的普通人,如何参与门槛低的行业,赚取属于自己的那份财富?
1。哪些行业将继续受到监管制裁?
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饼”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制造技术的进步可以增加社会的总财富。
第二类是有利于制造业做大蛋糕,同时分享蛋糕的行业,大部分服务业都可以列在其中。
比如我在工厂前开了个煎饼摊。虽然我没有生产出摊煎饼的面粉和油,但是我摊出来的煎饼很好吃,让工人吃饱了更卖力,多出了货。
那我也有理由挣我那份工人工资了。
第三类是“不利于做大蛋糕,只专注于切蛋糕”的行业。
过去一年被监管打压的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都属于这一类。
首先是房地产。
20年前,国家推出房地产业时,初衷是让所有市民住上更大更宽敞的房子。然而,20年过去了,如今大城市的高房价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狭隘,这显然背离了国家发展房地产业的初衷。
同时,随着大城市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明显在挤压制造业的利润。比如2018年,由于深圳房租高,科技巨头华为无奈将工厂搬到更远的东莞。
再看看网上。
互联网平台在推出之初受到国家鼓励,因为降低了流通成本,让更多的利润流入厂商手中。
然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扩大,互联网巨头开始切原本属于制造业的蛋糕。尤其是“二选一”的垄断行为——选择了这个平台,就无法在另一个平台上销售商品,严重阻碍了厂商的销售。
于是国家开始对互联网进行反垄断,其中最主要的打击就是“二选一”的“切制造业蛋糕”。
互联网平台“一二”成为反垄断调查的诱因。
最后是教育培训。
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然而,在教育和培训的内卷化中,不仅孩子受苦受难,家长还浪费了大量时间接送孩子上辅导班、监督孩子写作业,从而耽误了主业——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总的来说,由于这些行业耽误了全社会“做大蛋糕”,2021年遭遇监管打压,一些龙头企业濒临倒闭,一些行业甚至被“全系统”淘汰。
所以展望未来,还有哪些行业可能会被规范整顿?
我先把结论放在这里:所有不利于社会做大蛋糕的行业,下一阶段都会成为监管部门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金融业。
金融业在过去一直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其员工的薪酬水平也是最高的,因为掌握了全社会的资金配置。
2020年统计局数据显示,金融行业非私营单位平均薪酬高达13.3万元,仅次于IT行业和科学技术研究行业,位居全行业第三,甚至比制造业高5万元。
2020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
在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排名中,前十名都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企业,这反映了中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
但是,金融行业在赚这么多钱的同时,有没有为社会做大蛋糕做出突出贡献?这是一个问号。
至少目前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一直在抱怨“融资难、融资贵”。一些企业主甚至讽刺中国金融业是“晴天打伞,雨天收伞”,证明中国金融业的工作不到位。
因此,为了改变金融业收入与社会贡献度不匹配的现状,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业进行了改革指导,核心就是两个字——盈利。
2020年,国家提出金融企业(主要是银行)要“向实体经济盈利1.5万亿”,而当年中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只有2万亿。
如此大的盈利规模,势必带来金融业薪酬的普遍下降。
不仅仅是金融业要向实体经济让利。
在薪酬排行榜上,仅次于金融业的第四高薪酬岗位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就是俗称的“公共事业”。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垄断部门,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国家电网、城市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的工资福利偏高,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而这些公用事业所能获得的高额收入,实质上是通过垄断地位“切制造业的蛋糕”。
那么,在目前的监管导向下,这种“切蛋糕”的行为必须停止,公用事业向实体经济让利将是必然的。
公共部门已经开始盈利。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未来要规范整顿的行业: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金融行业、公用事业。
二、哪些行业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机会?
所有不利于“做大蛋糕”的行业都会被监管打压。相反,凡是有利于“做大蛋糕”的行业,都会受到政策的鼓励。
什么样的行业最有利于「做大蛋糕」?必然是走在科技改革最前沿,最能带来生产效率提升的行业。
关心股市的人可能知道,2021年股市最热门的两个概念是“新能源”和“半导体”。这两个行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接下来的科技革命中站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但是,将产业升级局限于“新能源”和“半导体”就太狭隘了。
事实上,所有参与下一次科技革命、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十五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
分别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环境保护”,涵盖七大领域。
“十四五”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罪恶感:我没学历,没资产。这些行业似乎离我很远。如何才能分享到这些行业的发展红利?
别急,接下来我讲三种低门槛分享行业红利的方式。
三、如何低门槛分享行业红利?
必须承认,最大程度分享行业红利的方式是直接在相关行业就业,参与行业红利的“一次性分配”。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产业升级的成果已经开始出现在普通人身上。
据市场机构统计,2021年车辆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薪酬普遍上涨,20万起薪不再是梦想。而且招聘人数多,招聘门槛降低。
回顾2019年,国内汽车行业依旧惨淡。当时汽车龙头一汽大众几乎一个整车方向的应届毕业生都不招,让业界吐槽。
短短两年,招聘市场是如何天翻地覆的?因为新能源的东风来了。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300万辆,较2020年大幅增长1.7倍。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
在股票市场上,所有与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的企业股价都在飙升,吸引了众多资本竞相追逐。除了造车新势力,像小米、百度、华为这样的大厂也亲自参与造车,带起了整个行业的工资。
虽然车辆方向的毕业生薪资和IT码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随着资本从互联网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转移,资本的激增最终会体现在员工的薪酬上。
所以,在未来,车辆工程师比IT码农挣得多会更普遍。
这也提醒我们普通人,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风口行业就业的知识门槛会越来越高,我们普通人一定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子女教育。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对于很多错过了受教育机会,学历不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在新兴行业直接就业,如何分享新兴行业的红利?
这意味着低门槛分享行业红利的第二种方式:为新兴行业从业者服务,参与行业红利的“二次分配”。
对于那些在新兴行业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也需要吃饭,放松和娱乐。随着他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长,为他们服务的人也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
比如,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的商业和娱乐也异常繁荣。从2010年到2020年,杭州的购物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可见这里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2010年至2020年,杭州购物中心增速领跑全国。
下一个时代,我们还是想去有新兴产业的城市,在地理上尽可能靠近高增长人口,分享他们带来的红利。
那么哪些城市的新兴产业最多呢?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名单,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依然遥遥领先外,苏州、南京、杭州、成都、宁波、武汉也表现不俗。
对于国家来说,这十个城市将成为下一个时代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城市会有最多的赚钱机会。
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排行榜
最后,低门槛分享行业红利的第三种方式是在资本市场投资新兴行业,也就是所谓的“买股票”。
不可否认,2019年以来,“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的股票已经连续三年上涨,股市已经聚集了很多泡沫。
然而,新兴行业出现泡沫是正常的,甚至是刻意政策引导的结果。因为只有在这些行业实现盈利之前,股市泡沫才会首先出现,资本才会向新兴行业聚集以获取利润。
回顾90年代美股的互联网热潮,从1995年网景上市到2000年股市见顶,美股的“互联网泡沫”持续了近5年。
在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时代,2013年到2020年,巨头腾讯和阿里的股价上涨了7年。
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投资新兴产业,是在赌中国的国家财富,长期来看还是会有巨大的回报空。
最后,总结三种分享行业红利的方式:
一是直接在相关行业就业,参与行业红利“一次性分配”;
第二,去新兴产业丰富的城市,服务员工,参与行业红利的“二次分配”。
第三,在资本市场投资新兴行业股票,获取长期回报。
四。变革的力量不容忽视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注定要“平躺”一辈子,我不想赚钱。上面说的产业变革与我无关。
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产业变革的影响最终会吹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
就拿公认的“铁饭碗”公务员来说吧。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工业变化明显地影响了公务员的工作:
比如4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最好的单位是负责物资分配的“供销社”;
但随着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开放,供销社衰落了,商业局成了最强大的单位。
2000年后,在房地产业的风起云涌中,土地局突然成了政府单位中的“肥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壮大和反垄断工作的要求,工信部的地位陡然上升。
所以,每一个中国人最终都会受到中国产业巨变的影响。
唯一不同的是,这种变化对某些人来说是机遇,对另一些人来说是灾难——一切都取决于当变化来临时,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全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你觉得文章写得好,请关注我,转发,收藏,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