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官网旗舰店(班尼路全面进军商超 香港休闲品牌走向没落)



本报记者郭湘莲

香港休闲品牌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2011年开始,班尼斯特路经历了一波关店潮。在过去的6年里,约有3000家班尼路商店被关闭。据班尼路官网显示,目前班尼路在全国有1000多家门店,班尼路的超市门店在各个城市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赵一零售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便利智慧零售CEO刘晖表示,利用大超的流量生存可能会有危险。大卖场属于没落的零售业态,处于衰退周期。家乐福正在撤出,沃尔玛和华润万家正在关闭他们的商店。本尼路的地位越来越低。去县级市也可以。估计再往上就更难了。

承载着70后和80后青春记忆的班尼路,经历了一段人气大减的时期。在中国物资匮乏时代进入中国市场的班尼路成长迅速,但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逐渐被超越。目前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布局和互联网品牌的崛起,再次降低了班尼路的生存空。

班尼路官网



全面进入尚超

从2011年开始,班尼斯特路经历了一波关店潮。由于库存积压过多,从2011年到2015年,班尼斯特平均每月关闭12家门店。6年间,班尼斯特关闭了约3000家店铺。鼎盛时期,班尼路曾在内地拥有4044家门店(截至2012年3月)。

与此同时,班尼路的母公司德永嘉集团日子也不好过。7月10日,德永佳集团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德永佳总收入增长8.6%至85.31亿港元,应占溢利下降36.5%至3.04亿港元。其中,成衣业务联营公司收入减少57.6%至3.13亿港元,应占溢利净亏损300万港元,下降62.5%。由于工资成本上涨,该公司关闭了在mainland China的工厂。

据班尼路官网显示,目前班尼路全国只有1000多家门店。北京有135家门店,其中尚超有98家,其余门店一般位于大卖场或北京的偏远地区。我在北京逛了两家班尼路店,发现班尼路夏季款正在进行夏季促销。价格一般在49元左右,款式多为基本款。

班尼斯特路(回龙观东店)的一位导购员说,从前年开始,班尼斯特路店就慢慢从商场撤离了,店面的布置超级棒。“班尼斯特去了尚超,因为他付不起购物中心的租金。而且现在商场的衣服也不好卖了。不仅是班尼斯特的家人,还有佐丹奴、真维斯、米邦威等。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很难靠实体店生存,只能和超市合作。”南通易如贸易有限公司的王琨(化名)说。

除了北京,在其他城市,班尼斯特在尚超的门店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其中,重庆版尼路24家,尚超15家。在武汉班尼路有47家店,在尚超有30家店。上海和杭州班尼路的情况也差不多。

针对班尼路大规模进入超市市场的现象,刘辉表示,利用大超的客流来生存可能更危险。大卖场属于没落的零售业态,处于衰退周期。家乐福正在撤出,沃尔玛和华润万家正在关闭他们的商店。本尼路的地位越来越低。去县级市也可以。估计再往上就更难了。“对于班尼斯特来说,从主要商圈退入超市可能是无奈之举。”鞋服独立观察员、上海梁琪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告诉笔者,商场租金越来越高,伤害的是实体经济,而超市租金更低,或者只有扣点更低才能进行合作。

“班尼斯特进驻各大城市超市,也体现了班尼斯特产品定位的调整。受众从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的消费群体,变成了超市的社区群体、老年消费群体。产品定位的调整和渠道的调整同时进行。两个不同阶层的消费,前者更理性和刚需,后者更多元,更随意。”行业分析师马刚表示。

清华大学顶层设计专家孙伟也表示,超市等卖场人流量大,更适合低价的大众品牌销售。对于90年代的班尼路等网络名人品牌,发展至今已经极度老龄化,其原有的粉丝和客户已经步入中年。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三次消费升级,尤其是这一次。年轻的9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出生的,他们对班尼路的认知是陌生和边缘化的。尚超虽然远离时尚的年轻人,但仍然保留了本尼路的老顾客,所以仍然有一定的销量。

港资品牌不再风光

虽然被迫退出主流商圈,进入更低端的超市,但班尼路曾经是70后、80后不可磨灭的青春象征。

诞生于1981年的意大利品牌Benny Road,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香港经营。进入内地后,由于种种原因,生意不是很理想。1996年,班尼路被香港德永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随后创立“广州友谊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脱胎换骨。

对于班尼斯特知名度下滑的现象,杨大军表示,除了班尼斯特,佐丹奴和汉堡狮龙这两个港资品牌都存在品牌更新迭代太慢,赶不上消费趋势的问题。香港人擅长交易,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但是他们不擅长品牌化。做品牌需要持续性和周期性。但香港品牌很难度过成长、衰落、再成长的难关。所以香港品牌的知名度比较短,这也和香港人在品牌经营上的贸易思维密切相关。

“港资本土思维的惯性(当然是贸易商思维导致渠道模式的单一)导致班尼路、佐丹奴、宝狮龙在发展过程中,品牌、产品、门店、形象、组织等的本土化不足。并没有真正融入大陆市场。”程伟雄说道。

"班尼斯特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四轮发展."杨大军告诉记者,第一轮是班尼斯特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香港的电影文化娱乐造成了香港电影文化的消费热潮。港资品牌迅速获利。

1995年,美邦诞生。马森成立于1996年。同年,班尼路进入大陆市场。“美邦、马森等品牌崛起后,班尼路、佐丹奴等港资品牌开始走下坡路。”程伟雄说。同时,杨大军表示,本土品牌的崛起是班尼路经历的第二个时期。随着美邦、马森等本土品牌学习如何做连锁店、快时尚,加上香港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弱,香港的这些休闲品牌逐渐没落。

“国际快时尚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布局,是班尼路的第三个发展期。他们不仅压缩了国内品牌空的发展,也冲击了香港的传统快时尚品牌。目前第一梯队是优衣库、ZARA、HM;第二梯队是马森和米邦威;第三梯队是班尼斯特、佐丹奴这样的品牌。”杨大军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2年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但一直受到班尼路的打压。2005年北京市场连续亏损后,最终关店。但在2006年,以M、ZARA、GAP为代表的优衣库、H&:外资快时尚品牌开始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截至2015年上半年,这些品牌的中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200家。马刚表示,相比班尼斯特的传统生产工艺,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产品新鲜度上更有优势。此外,他们在数量、价格、店面大小、购物环境等方面都优于Bannister。

“第四阶段现在或者未来,优衣库、ZARA、H &:M等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开始放缓。此时的放缓已经不是增加门店数量和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这些国际快时尚品牌也面临着从接触互联网之初,到互联网末期,在中国市场扩大影响力的问题。”杨大军说。

据了解,现在90%的国际快时尚品牌都入驻了天猫。通过对比天猫旗舰店各个品牌的粉丝关注度,发现目前班尼路的粉丝数为111万,远低于优衣库的1389万,ZARA的1392万。此外,班尼路在售商品767件,前三名分别为16000件、3343件和3078件。优衣库在售商品1990件,销量前三名分别是:3.8万件、2.6万件、2.2万件;ZARA销售2000件商品。可以看出,与这些国际快时尚品牌相比,班尼斯特在知名度、品类、商品受欢迎程度等方面似乎都远远落后。(郭湘莲)

(编辑:顾瑛校对:翟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