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事通讯
本报讯(记者杜峰)又是一年315。今年“3.15”晚会的第一枪就是针对人脸识别。曝光过程中,科勒卫浴、宝马等知名企业被曝暗中收集人脸信息。此外,在本次“3.15”晚会上,智联招聘出售简历、“内存优化大师”等APP“链盖”获取老人信息,也被曝光在聚光灯下。
从相机识别到恢复,
然后到手机里的软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信息和隐私泄露成为重灾区。
“提振消费从心开始”,
保障公民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I企业因“偷脸”被点名[S2/]
在互联网科技产品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危险之中。据央视“3·15”晚会报道,上海科勒卫浴多家门店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客户会偷偷抓取人脸数据,生成人脸ID。科勒商店会知道顾客去了哪家商店,去了多少次。
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苏州万店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店掌”)表示,摄像头可以识别并监控用户的性别、年龄,甚至情绪,人脸识别率达95%。科勒上千家门店都安装了带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被曝光后,科勒回应称,非常重视晚会中提到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整改工作。万店掌微信官方账号也发布声明:连夜成立专门小组,向公众道歉。
其实人脸识别滥用并不是个例。据报道,记者在全国多地调查了20多家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家。他们所到之处,人脸识别信息都被秘密获取。在无锡宝马4S店,记者找到了瑞威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郑桐汽车100多家门店都在优洛克人脸识别系统上;广州梁娅科技也有类似的人脸识别系统。技术人员可以远程实时查看国外某超市摄像头拍摄的人脸信息的场景。
科技黄经理透露,进店的顾客会贴上标签,比如同行和职业打假人,进行精准匹配。客户再进入各个分店,后台就一目了然了。
人脸信息泄露严重威胁用户安全
报道称,央视晚会点名了四家人脸识别公司,分别是万店掌、优洛克、梁娅科技、瑞威信息等但根据天眼查专业版的数据,目前国内人脸识别相关公司超过6500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90%。此外,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监控设备相关企业近50万家。
如今,这些人脸识别企业已经掌握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苏州万店掌公司的薛经理说,他们平台目前拥有的人脸数据量已经达到上亿,这样算下来,中国的人脸数据量更是惊人。
不可否认,人脸识别确实给大众带来了便利。在疫情防控中,“人脸识别测温一体化终端”可以帮助各种公共场所高密度移动场景下的人群快速定位体温异常。现在,在app中,刷脸登录和人脸验证已经被广泛使用。上海市民胡志国说,“年纪大了,经常忘记密码,尤其是登录一些不常用的app,需要重新设置密码,而刷脸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然而,人脸识别等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强制刷脸受到质疑。在浙江杭州,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冰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法庭,因为他不想使用人脸识别。
人脸数据被贩卖的情况并不少见。新华视点记者去年调查发现,在淘宝、闲鱼等网络交易平台上搜索特定关键词,可以找到专门出售人脸数据和“照片激活”工具的店铺。只要0.5元就能得到一份人脸数据。
2021年2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案件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名。
北京闻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国华认为,人脸信息是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委托人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如果人脸信息与其他身份信息相匹配,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盗取网络社交平台账号,或者盗取金融账户中的财产;如果人脸信息与行踪信息匹配,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精准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技术规范和法律约束两者都需要[/s2/]
不得不说,人脸识别就像一把双刃剑。新技术不等于无风险。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心,一旦未来人脸识别加速普及,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游戏规则的监督,这是发展技术和完善制度的基础。
第一,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据悉,我国已通过民法典、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标准等法规对人脸数据的应用进行规范,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需征得自然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人脸识别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人脸识别数据管理的专门法律。在相关立法过程中,应对人脸识别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处理进行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胡伟也建议,尽快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并在重要行业和领域制定实施细则和指南。
其次,配套管理也要跟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胡成中建议,应及时设置必要的门槛,防止任何企业涉足公民生物特征信息的现状,甚至参照身份证管理,原始数据由国家掌控。
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卢鑫建议,立即清理整顿不必要的人脸识别,由公安部门统一承担人脸识别应用的审批和监管职能。法律规定的道路、机场和银行、学校、酒店等必要的安全应用除外。应当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前申请审批,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对其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进行审查。
同时,我们应该严厉打击非法活动。业内专家认为,必须严厉打击倒卖人脸信息的黑色产业链,监管部门也应坚决制止恶意泄露他人人脸和身份信息的违法行为。
在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监管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也应与时俱进。只有把技术规范和法律约束结合起来,人脸识别才能真正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