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浙江村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和经验典型案例,并向社会公布,以期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开发模式1:资源开发型
借助土地、景观、农村等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夏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术改造项目
下村,由原吴瑕和河滩村新设,位于开化县西部边境,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洞头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夏川村集体没有经营收入,村里7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是十里坝乡“有名”的经济弱村。
为了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夏川村针对村内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水电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合同到期无法维护等原因停工。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容量达320千瓦。2018年正式投产,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给村集体带来40-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夏川村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夏川村的水电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的持续健康发展。
开发模式二:物业管理型
引导和支持村集体使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者村预留用地,建设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财产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榕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搬迁项目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榕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初一”“初六”都是榕江乡的集市。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赶集时沿路都有摊位,称为“马路市场”。时至今日,“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维护费用近10万元。
为了彻底取缔以路代路经营的“马路市场”,榕江乡政府和村委会积极筹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搬迁工程。按照缙云县南翔最大的农贸市场和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8亩建设用地,建设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型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42万元。
通过榕江乡政府、村委会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200多个摊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近28万元。此外,新型农贸市场通过收取市场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宵夜摊位租金等,为洪坑桥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发展模式三:资产盘活
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废弃学校等设施,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柳市街道张麻车社区文化创客项目
柳市街道张麻车社区有165户586名村民,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柳市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石碣街道张麻车社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该项目利用社区及周边闲置的房屋、厂房、旧电影院等资源,委托该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以美化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小区内对原有建筑进行维修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的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水泥墙装扮成亮丽的风景线,显著改善了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庄人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升了街区房屋的整体租金水平。同时,社区引入专业的文化创意公司,规划建设青年创客社区,开发集娱乐、休闲、办公为一体的轻奢创意社区,帮助青年创业者创新,实现居住社区与创客社区的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社区从一个老街区变成了一个集文化、休闲、创业为一体的首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店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发展模式四:资本运营型
以参股方式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获得股权、利息、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益。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典型的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了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源,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被关停,导致部分村集体“变薄”。
饮用水保护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带动饮用水保护功能区村级集体集体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股份6800万元,涉及85个参与村。为降低参与项目的经济薄弱村融资成本,村级入股资金包括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区财政补贴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联合推出金融细化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享受贷款基准利率月息3.625‰,最高额度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件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进行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运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的形式打破了地域和资源限制,让更多的行政村参与进来。园区建成后,可入驻约10家汽摩配件小微企业,每年可产生租金收入约1000万元。扣除税收、运营成本等必要支出,85个参与村平均每年运营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发展模式五:资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设立和发展集体经济资金池,由政府所属公司负责运营,盈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支持有助于消除集体经济中的薄弱村
三门县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村级集体经济主要通过异地建房或购买房产来发展。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改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实施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
该基金由省级财政补贴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有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没有独立开发项目的经济薄弱村,如果资金经有关部门认定列为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资金暂存在这家公司,再由公司将资金借给县国投公司,国投公司每年支付的利息收入以股东分红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如有相对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返还投资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该基金成立6年来,已获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分红1025万元支持村庄,淘汰38个没有区位优势、没有资源优势的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发展模式6:村庄管理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扩大集体经济发展空室,建设乡村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峨山畲族乡新丰村“/[k0/]新村”试点项目
桐庐县峨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地处海拔600米的偏僻畲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丰富,古木千株,万亩竹海,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投资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预留土地入股,企业投资新建4家民宿。村集体将获得30年固定分红,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热情,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的风险共担协议,明确企业因不可抗力遭受损失,由村企业分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设了乡村旅游集散中心、B&B住宿服务中心、会议场地、停车场等功能区。,为戴家山住宅小区提供有偿配套服务,帮助其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了集体预留土地每年10万元的保底分红外,村里的旅游集散中心、B&B住宿服务中心、会议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的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这个安静的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模式7: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两个农业区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与发展块状经济结合起来,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粉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正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部,共有393户,村民1265人。下浦正村做米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米线爽滑清香,销量占台州米线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正村的米粉产业以低、小、散的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促进普正村米粉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旅游一体化,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三产融合为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按照一馆一车间、一园一厅(文化礼堂、制造车间、米粉园区、体验区、展厅)的规划,项目将建设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粉产业园,拥有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粉加工设备,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全面防止米粉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已有十余家米粉加工车间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了米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线生产基地、米线文化展厅、米线文化节等米线主题文化,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以米线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量。
随着霞浦郑村米粉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形成,米粉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粉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发展模式8:生产服务
围绕村工业化,建立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服务实体,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中介服务,将龙头企业与农民联系起来,或建立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等。,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吴彤街道安乐村牵头劳务专业合作社,建设配套设施
桐乡市吴彤街道幸福村,位于城郊结合部,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人以上,新增居民约23000人。村里出租房产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里,脏、乱、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幸福村以省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专业劳务合作社,提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专业劳务合作社注册资本359万元,村合作社出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村合作社将建设8栋四层生产经营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设配套设施。专业劳务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和“河长制”承包,明确每个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里的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2018年以来,村合作社将建成的管理用房以市场价格出租给专业劳务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专业劳务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收入200万元。如今的幸福村,村内环境干净整洁美观,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民生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发展模式9:村庄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土地整理复垦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清苑县:扶持长龙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县长党乡村,东临五里干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龙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共同经营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200万元,用于支持昌邑村集体经济发展。昌邑村用其中的150万元修缮民宿,按照古村落的标准重新规划管理,然后出租给公司经营,年租金15万元。剩余50万元用于将25亩土地流转给村民,租赁给昌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流转了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前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地租,以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以在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和采摘,每年收入高达4万元。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昌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分别比试点前增长137%和8%。目前,昌邑村共有古村落民宿3家,床位15张。一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3万多斤,能为村里创收15万左右。
发展模式10: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主导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是农业特色强、优势产业强的省级镇,是衢江区粮食主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种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超过50%。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所辖10个行政村、1.92万人。
为了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合同签订、股份分配等事宜。农民或村民小组以1亩地/份入股合作社,底价为500斤稻谷/份/年。合作社实际用地面积超过承包面积、合并后溢出面积租金收入、竞标合同溢价收入,除40%留作保证金外,其余60%作为年终股份分红。目前,莲花镇7个村流转土地3500多亩。根据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村集体将连片流转的土地承包给当地家庭农户建设家庭农场集群村,或承包给外来客商发展现代农业。
项目实施后,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例如,李安东村将300多亩土地外包给玉环市的商户种植白枇杷,村集体年收入8万多元,带动4户种植80多亩白枇杷,帮助8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拿“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