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被App Store黑了。
前几天,拼多多被华为“改姓”的传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原来有网友在华为应用市场搜索“拼多多”,找不到普通用户版,只显示了商家版。然而,他们可以通过搜索“许多坑”或“许多死亡”来找到品多多应用的普通用户版本。
华为和拼多多均未正面回应此事。不过,似乎有华为的非官方解释称,搜索引擎出现了一个小BUG,目前已经修复。这个小小的误会把网友们对品多多和各种花名的私下嘲讽搬到了桌面上,让人为品多多的正名方式捏了一把汗。
1/改姓氏?茶杯里的风暴
有网友反映,在华为应用市场搜索“拼多多”时,找不到一般用户版本,只显示了商家版本。然而,当搜索“许多坑”或“许多死亡”时,他们可以找到拼多多APP。随即,想象力丰富的网友大胆猜测,这是华为在拼多多的“真锤”,两家公司可能正面交锋。
其实这是想多了。
首先,这个BUG不仅在华为的应用市场有,在魅族、OPPO甚至苹果手机各自的软件商店都有,所以不存在华为VS拼多多的情况。
其次,在华为应用市场搜索“很多很多”,第一个结果就是拼多多APP。这个搜索结果让那些想看华为KO品多多歌剧的网友失望了。品多多所谓的“改姓”真的只是一个小BUG。可能是华为天生的体能热搜。稍有触动的人和事都会引起网友的关注。另外,拼多多一直是电商界的话题制造者,所以放大了一个小BUG。
对于拼多多来说,其SEO(搜索引擎优化)应该是为其所有花名设置关键词。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流量是最重要的,只要能被用户下载,各种手段都可以用。有才华的网友会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各类平台起一些花名,比如某宝,某东,某夕,等等。
眼球经济时代,平台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把这样的关键词放在SEO里是所有网站必须的,有的企业甚至把花名注册成商标。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坑很多”之类的词会导致拼多多了。虽然这些关键词都是负面的,但是好用才是王道。只要抓住了用户的心理和习惯,用户就能第一时间找到平台下载使用,目的就达到了。
2/品多多的花名一言难尽
这次品多多改名引发热议,说明品多多的花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网友的认知。事实上,多年来,拼多多在淘宝和JD.COM的夹击下发展迅速,口碑良莠不齐。甚至有网友评论“品多多是在诅咒中长大的”。
拼多多能在电商的竞争中爆发,真的很神奇。就在人们以为电商市场一猫(淘宝)一狗(JD.COM)的双寡头格局几乎固化的时候,拼多多却拿错了剑,陷在下沉的市场里,打起了社交牌。短短几年,它就成为了可以在电子商务领域与淘宝和JD.COM抗衡的新生力量。目前,在活跃用户方面,拼多多已经多次超越JD.COM,稳坐第二把交椅。
拼多多一路高速奔跑,无论是市值还是增速都可圈可点。然而层出不穷的商品质量问题给拼多多的亮丽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争夕”这个花名流传甚广。让消费者感到无语的是拼多多的营销方式。
拼多多惯用的营销手法是邀请朋友砍价,帮忙提现等。对于这一点,网友评论是“小害而大辱”,目标用户设定为喜欢占各种小便宜,有大把时间拉人做任务。很多网友抱怨拼多多的用户体验差。只要打开APP,就会有各种弹窗,提示有各种免费、全额返现的优惠券。只有真正点进去,才能发现现有的限制。
正因为如此,网友们给拼多多起了各种带“坑”字头的花名,用户的声音是真实的。没有品多多,就没有那么多骚操作,这些“坑多”“死多”等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花名也不会被广泛宣传。
3/100亿补贴能带来口碑反转?[/s2/]
显然,拼多多也意识到了口碑的问题。作为[/k0/]崛起的电商新势力,拼多多在蒙着眼睛狂奔了五六年之后,也开始遇到了成长的问题。
互联网流量已经见顶,想获客只能从现有盘子里抢。拼多多是从下沉的市场崛起的,想要成长,就得拉拢一线二线城市的用户,而这些用户正是天猫和JD.COM的核心用户。如果拼多多还是那个名气不断,口碑不佳的“争朝夕”,自然很难笼络天猫和JD.COM。
在这种形势下,扭转口碑,获得新用户的认可,是拼多多的重要任务。无奈之下,拼多多采用烧钱策略,推出100亿元补贴,争夺中高端用户。
一方面,拼多多的100亿补贴与大量中高端品牌合作;另一方面,补贴方式简单粗暴——直接补贴。相比淘宝和京东。COM复杂的优惠减免规则,拼多多的直补没有套路,爽快的给用户优惠,无异于充满套路的电商商圈里的一股清流,因此在很多用户心中充满了好感。
此外,拼多多还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正名,努力杜绝假货,保证正品,一改往日只争朝夕的形象。但是,电商用户的忠诚度极差。在100亿美元补贴的政策下,用户可能会尝试在拼多多便宜消费,但这些用户能否沉淀下来、再次购买甚至频繁购买还是未知数。
毕竟,许多用户担心拼多多的旧名声。他们只在拼多多购买单价极低的小件商品,即使在几百亿补贴的刺激下购买大件商品,但没有补贴,这些用户可能还是会用脚投票。由此看来,几百亿补贴烧出来的好名声效果存疑,拼多多正名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