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昨晚,申城又飘起小雨和微不可见的小雪花,但是很快雪就消失不见。今天一早,雨止转阴,天空被厚厚云层覆盖,白天气温攀升缓慢。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午后气温明显攀升,最高可升至12℃,由于气温已经有一周没上过两位数,今天算是近期最暖的一天了。周日前后,新一股冷空气影响申城,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碰撞,会带来两天阴雨为主的天气,最高气温回落到8~9℃,湿冷体感再度来袭。
尽管这几天气温并不低,但是空气湿度颇高,阴冷难耐,市民们纷纷笑言:南方湿冷的“魔法攻击”又来了。南方湿冷的“魔法攻击”和北方干冷的“物理攻击”,究竟谁更冷?气象专家表示,同等气温条件下,南方的湿冷可能更胜一筹,但同一季节里,北方比南方气温往往更低。天气预报里面常说的气温,其实代表的仅仅是空气的温度,并不代表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冷暖感知。风力和相对湿度是影响体感温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当风越大的时候,人体散失的热量会更快更多,同样的,当相对湿度上升到70%以上时候,人体的热量也会持续不断地传输到空气中,从而让人感到越来越冷。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气温为5℃时,如果相对湿度达到70%,体感温度仅有2.6℃,如果相对湿度上升至90%,体感温度将跌至1.2℃;同样在5℃的气温条件下,只有刮起7级大风时,体感温度会跌至2.5℃,叠加9级大风时才会跌至1.8℃。在我国,南方冬季的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较为常见,但是,北方要一直持续7到9级大风,却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在同等气温条件下,南方更容易让人觉得“冷”。但是,同一季节时段里,北方的实际气温往往比南方低得多,有的甚至低上近20℃,因此,北方的冷不容小觑。
据预报,18日,降水结束,阳光重返申城,气温回升乏力,最高气温均在9~10℃间小幅波动。到了下周末,雨水又要重返本市,湿冷体感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