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运营管理是做什么的(纯干货!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Q&A实录)


大中型企业为寻求财务数字化转型,纷纷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但共享中心的建设并非只是财务组织架构的一次调整,或是信息系统的上线,而是观念、流程、系统、组织、人员的再造,使用传统的模式往往起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影响组织的运作和人员的积极性。

如何转变思维,结合业务,从战略、技术及人员等方面不断优化,对业务决策支持提供更加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管理者及团队最关心的话题。

近期,令才汇公众号后台以及社群活动中收到粉丝们关于财务共享运营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邀请令才科技总经理、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顿财经特邀讲师王泽老师,在此为大家做统一解答。

Q1:财务共享中心如何规范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流程设置?目前,我们公司实行的共享中心审批流程参照的是事项审批流程,如子公司的重大事项需要集团审批,则付款流程也需要签至集团公司的分管领导、财务分管领导、总经理及董事长。因此出现效率低下、领导重复审批、子公司付款流程较长等问题。请问,如何建议领导对流程效率进行改善的同时,又能有效管控风险?

A1:不同企业按照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审批流程与权限,与之相关的因素很多,包括管理者的喜好、科学与技术管理的程度、企业发展的规模、分子公司的权属等,确实有些行为与流程,会让共享中心感觉到不够流畅。比如有的企业是按照事项审批的原则来执行付款流程,虽然有利于资金的强管控,但也有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重复审批、付款流程较长的问题。

不要一味认为共享中心没有太多话语权,只是一味的执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要根据集团的要求,掌握战略导向,理解管理者的意图,明确具体对哪些成本、费用,有怎么样的管控要求或期望,而后根据这样的目标对操作流程分析,结合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的思路再次对流程、操作步骤管理,给出优化意见,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如何实现以及更好实现。

因为共享中心承担着越来越多风险控制的职能,就必须要对共享中心所承担的风险有所明确,并与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会达成一致,例如风险的重要性、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影响与损失。

第一,要关注相同的事项审批是否能走统一的流程,以便通过系统设计、功能设计让操作更简单;第二,共享中心是操作部门,也是专业的部门,要从财务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事项审批的流程中是否有内控风险;第三,运营管理要从这些流程里找到影响效率的环节,砍掉或者增加,要对现有的流程效率评估并给出调整意见。

以会计科目为例,可以确定哪些科目变化由总部或者财务部门、总公司审批,哪些级别科目的变化可以直接由共享中心来决策。通过明确职责的切分有利于共享中心的效率提升,比如档案管理的归属,是会影响共享中心扫描、核对的较多工作内容与流程,集中管理与地方管理,纸质文件与电子流的汇总都会有很大影响。

什么是财务运营管理

Q2:财务共享中心数据分析应用有哪些方向?运营分析报告应涵盖哪些内容?从哪些角度分析?

A2:共享中心有很多的数据,既可以按照被动要求来做一些数据分析,也可以主动与相关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报表分析。

共享中心有资金交易的数据、收入的数据、财务的数据,有很多可以做联动分析的空间,还可以结合类似企业信用、供应商的信息(股东、高管、经营异常、地方变动、法律风险等)等来进行分析。

共享中心的数据分析可围绕两个方向:一个是共享中心的经营风险,根据连续时间内的数据,横向跨度与跨时间周期可以进行很多对前端经营数据的分析;二是支持战略财务与业务财务,帮助提供管理上的分析。因为行业差异,所以可以做分析的范围不同。

对于共享中心自己的运营分析报告而言,日常可有简单的重点指标分析,月度有完整的运营分析报告,用量化的指标包括了共享中心所有的运营情况。

通常会包括共享中心人员的变化、流失量,处理的业务量,子公司的提单量,每个单位(最小单位)的人均业务量,关注每个月的波动情况。

首先,业务量包括但不限于审单量、人均处理的影像量、资金支付量、批量支付的数量与金额、支付通道的支付金额、客服量等。其次是差错率,对应业务操作的各种差错率,比如提单差错率、影像退单与差错率,审核岗的差错率,支付差错率等。第三是时效指标,审核时效、派工时效等。运营分析报告还会报告成本的测算。

运营分析报告是反映整个共享中心运营情况,最好由系统自动生成量化指标,自动监控分析为佳,人的作用是找差异、找原因、找解决与优化方向,这是共享中心运营分析的核心定位。

Q3:财务共享中心如何应对月末年末单量不均衡情况

A3: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SLA(服务水平协议)的虚拟定价来调节单量不均衡问题。例如,非月结期间提单的成本按8折结算,在15号-25号期间的提单按正价结算,在月结期间提单按1.2或1.5倍成本结算。

当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一些单据无法做到向前端调节而只能集中到月结,那就需要运营管理者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财务审核人员的时效和工作量不匹配的问题。例如,月结期间,初审和复核之间可以做一些比例的调岗,或者寻找外包人员来支持。

另外,可以将一些如收单、扫描、审核、记账等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工作,用智能化的技术来代替,也就是用“数字会计员工”来代替传统人工。例如,令才智能审核解决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从智能提单、智能初审、智能审核到智能记账的一站式、端到端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审核记账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现降本增效和智能风控。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