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管理机制(「管理」科学的管理机制,永远要比“人治”更高效)


编者按:

中小企业是目前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成长还会遇到多个难题,比如企业管理不规范、人才流失大、企业薪酬制度不完善,这些问题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

再加上,现如今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也给本就发展乏力的经营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破局、发展,未来的经营者该如何冲出突围?


定价,是门艺术

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心为本的经营,都不是嘴上说说的“以嘴为本”,就是因为我坐在轮椅上观察,所以对于专业服务文化的细节以及人文关怀的细节,我就像拿着放大镜一般地观察。

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有哪些

然而这些细节,往往是走马观花的人们很容易忽略的。

什么叫做专业?什么叫做职业精神?什么叫做敬业?

其实就是专注于细节,而且是重复性、反复性的专注于细节,而非随意性的一次性的。

那才算是有真正的服务精神,特别对于“后商业时代”以及以第三产业服务支撑的商业时代而言,只有精细化、细节可重复的专业服务才能够被定价。

学习稻盛经营思想的企业家都知道“定价就是经营”这个原理。这其实也是《经营十二条》的内容。

然而“定价”其实并不简单,一般熟知的“定价”机制往往都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物质性产品有关。其实这都属于是一种“果思维”方面的“定价”,这种确实比较简单。

然而真正到了“因思维”的定价、到了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定价”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根据努力主义的“努力度”定价的时候,大家就全傻眼了。

其实,专业化服务就属于这种定价机制。

从物质发展水平的层面来看,当今中国社会似乎应有尽有。

比如宽敞的广场、高楼大厦、汽车高铁等等硬件设施都很齐备,然而软性的专业服务或者说关注细节的服务敬业精神却跟不上。

这种情况和学习稻盛经营思想的中国企业家的做法别无二致。

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摸得着、看得到的企业规模,希望把企业做成一个空壳子,却不擅长追求企业发展的内在与纵深的东西。

经营在小,管理在大

我在讲解稻盛经营思想的时候经常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原理:经营在小,管理在大。

这里的“小”指的是精细、细小,要求我们要注重细节。

然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却总习惯于抱着一种“管理在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经营思想,因此有关经营本质的许多问题就很难理解透彻。

阿米巴经营的本质是在术上的核心,那就是划小。我在《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中曾谈到:阿米巴的逻辑是“通过做小而做大”,而不是直接朝着“大”去做。


如果直接朝着“大”去做的话,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模式。

这样做,迟早会触及到管理的边界、企业的瓶颈以及增长的极限。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发展衰减是从物质中性主义的角度来讲的。

然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物质的边际效益递减,所指的其实就是一种开启趋向负向“发展”的消减式循环之路。

这就像孩子学习一样,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就会越学越不愿意学、越学越讨厌学,属于一种负向循环机制;

如果学习方法正确,就会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愿意学,属于一种正向循环机制。

“正能量”远不如“正向机制”

当今时代,非常流行“正能量”这个概念。

然而,我认为“正能量”远远不如“正向机制”重要。因为无论你有多少“正能量”,如果是“负向机制”,那么早晚都会把“正能量”损害殆尽,甚至还会走入“负能量”水平。

大家知道,稻盛经营思想是注重点燃人心、使企业家的人生走向更好的方向、开启道德良知的思想。越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越看到自己道德成长的经营结果,也越愿意进一步的努力。

这实际上就属于一种良性正向的加速循环,与物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完全是南辕北辙。

如果只知道按照物质成果主义的发展道路走下去的话,那么一定是会遭遇到“增长的极”,这是由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在管理与经营中,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永远要比“人治”更高效。

本文摘自《盛和塾游学纪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