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运营管理需要掌握哪些数据(《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管理指标解读之总会计师)


内部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报告出台,运营管理部分指标分析显示,整体上医院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内部管理能力有一定提升,但运营效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对“国考”中展现出的“成绩”和“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的必备条件及难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到2025年,公立医院要培养和储备一批能够胜任总会计师岗位要求的人才队伍,推动三级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全覆盖。但从“国考”公示情况来看,目前全国设立了总会计师的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不足二分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需要组织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另一方面是否拥有具备总会计师综合素质的人选。当前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面临的难题:一是组织部门对总会计师任命权限及班子职数,二是总会计师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周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不是一蹴即就的。总会计师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胸怀,高于一般财务负责人的格局,卓越的领导力,高度的综合素质和高水平的学识,是一个领导者而不仅仅是财务专家,这样的人选需要经历长期选拔、培养、淘汰等一个循环周期。

二、部分医院未能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

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医院的领导层对于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总会计师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原因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分析方向、方法、结果对医院经济运营起不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无法引起医院领导的重视。

三、总会计师要做好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营管理

首先要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融入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和医院的经济运营密切结合起来,和医疗业务管理、科研与临床试验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互联网医疗管理、医联体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体现到绩效考核的效果中。要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经济运营与医院的战略挂钩,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向全体员工慢慢渗透,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成为医院民主管理思想的贯彻,形成一种“无计划勿行动、无预算勿支出”的医院文化,并长久存在。

四、实现业财融合是总会计师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

管理工具用于医院运营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公立医院开展“经济管理年”以及对医院总会计师的内在要求中,强调了业财融合的重要性。业财融合的本质;业务是过程,财务是结果。总会计师需要将医疗服务工作和流程、医务人员学习与成长、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同医院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用心培育医院品牌资产的三大核心支柱要素:高效优质的医疗技术水平、公平合理的医疗收费、高效便捷的就医流程。医务人员满意度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积极的员工态度对于增加患者舒适感、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和医院盈利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行政后勤部门对临床一线的支持和服务也是医务人员满意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总会计师提出新要求

未来公立医院要寻求高质量发展,在完善落实公立医院补偿、调整医院收支结构、加强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任务十分艰巨,总会计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是风险控制、价值创造、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其次,要参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公立医院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总会计师要对医院经济运营未来的发展情况、医院的经济走势进行分析。没有强大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医院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医院运营管理的风险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两个问题。专注于解决医院自身结构性问题,在绩效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重新整合,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较长时间,也可能损失局部利益,一旦完成,就会焕发巨大的优势。

总之,总会计师要主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医院经济与每天从救治的患者那里挣多少钱无关,而是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每天能够吸引多少患者,医院最大的能力是融资能力,而不是获取利润的能力。要灌输所有部门、所有人员“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从开始到结束的、积极的就医体验,规避影响患者体验的各种违规收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