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 桑晨颖
在认识到场景金融的重要性和三类客群之后,银行该怎么发展场景金融呢?银行应从技术、产品、场景三个维度发力,与科技企业等外部机构深度合作,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实现多方共赢,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普罗大众。
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着重建设线上场景。在移动金融服务领域,大量中小银行积极开发升级自己的 APP,集中力量拓展线上场景建设新领域,拓宽获客渠道,形成优质稳定的客户来源。在合规的前提下实时分析用户的消费、出行等数据,关注用户生活中的潜在需求和理财倾向,依托大数据开展精准用户画像,与互联网平台联手掌握流量密码,模拟产品的应用场景。在场景金融环境下,客户能享受到完整的金融生态闭环。在推广金融产品环节展开精准营销,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加用户黏性。同时,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联动经营渠道,确保运营数字化。
2.以非金融场景带动金融服务,打造本地生活生态圈。面对传统的线下业务客流日益被网络平台分流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从客户的生活角度捕捉非金融场景。以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为例,从消费者“吃、穿、旅、住”等方面,开设了美食、电影、科技、汽车、居家、运动、健康、旅行、时尚等细分板块,结合移动电商频道打造品质生活指南。银行应利用科技赋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企业业务模式和客户的消费特点,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为客户提供各类费金融服务。近几年银行发力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场景建设,是希望通过非金融场景建设带动金融业务。
3.做好产品运营,坚持差异化服务,优化客户体验。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推出具备定制化、组合化、线上化、数字化、安全性等特点的金融产品,无缝衔接到场景中去。在建设场景金融过程中,银行应对所面对的客户群体进行年龄结构划分,及时捕捉年轻客户偏好,创新支付和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在自建场景时提升线上体验感;对于中老年客户,要考虑到客户的收入层次、理财观念、风险防范意识的不同,对普通产品和服务进行“适老化”调整,提高金融服务匹配度。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搭建风险识别预警、反欺诈按钮,及时在线上APP中建立起意见反馈机制,对客户反诈骗需求产生快速响应。
在金融机构和鸿蒙系统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强强联手”,在相互交叠的特点中发挥优势,合规地实现客户共享,打造数字共同体,还要“兼容并包”,不断完善各自的短板不足,为客户筑起信息安全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已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代表着国家从立法层面,着力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严格保护敏感个人信息,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数据处理者研究开发数据技术,一定要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符合社会公德和伦理。特别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数据与用户信息运用要坚持法律和道德线,对数据管理应建立分级保密机制,将保护用户信息的理念内化于金融机构血液中,以最严格的标准和最严密的措施确保客户信息安全。金融管理部门应健全数字金融监管机制,让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场景金融发展在合理科学的监管框架内进行。金融机构在对接鸿蒙系统中,还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既要积极对接鸿蒙系统,也要兼容其他操作系统,并做好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实现金融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便捷触达、无缝衔接、无限适配的极致体验,使金融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