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n家企业联合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考虑校内教师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市场需求四个方面的要素。
1.校内教师方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校内教师组织为主。校内教师具有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性技能和带学生参加比赛的需求。在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下面:可以根据计算机类教师擅长的不同专业方向组建工作室。例如:多媒体工作室、网络运维工作室、网络安全工作室、软件编程工作室、综合布线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的教师组成小团队在学生大二时邀请有相应兴趣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在工作室老师的带领下与相应企业对接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对接企业灵活用工需求。在这些工作当中,教师即使实践技能学习的组织者,又是实验技能的学习者。同时,还能从实践项目中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2.学生培养方面。
计算机类学生在大一入学后,大一上半学期安排基础课程。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专业课。并开始向学生介绍工作室的技能培养方向。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二时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大二时学生开始进入工作室,根据企业实验项目学习相应的实验技能。实践技能的学习是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临时安排。学生在大二时除接受学校正常安排的课程外还需接受工作室灵活安排的企业实践性技能培训。这种学习方式既完成了校内的教学任务,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企业,了解社会行业现状需求。
3.企业方面。
企业根据自身项目发展方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应的工作室进行对接。企业在自身工程师不忙时到学校教授学生实践技能,以便企业在赶项目时需要大量技能学生时,能够及时得到补充。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学生的用工成本要低于社会上的用工成本。这种方式既不会增加企业负担,又能解决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同时还便于挑选优秀的学生,待他们毕业时邀请他们加入自身企业。
4.市场需求方面。
各个计算机方向的工作室是建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下面的组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把关企业与工作室的合作。把低端技能的企业淘汰出去,把高端技能的企业引进来。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节工作室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学习的技能与社会接轨,不落后。对于引进来,又愿意积极教授学生技能的企业,要从制度规范上优先保证该类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尽可能做到保护学生权益,让企业受益,提高在校教师的实践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实用的技能,让更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中。
我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并联合培养学生80多名。既让学生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学到了过硬的实践技能,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