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收到一篇稿件,是写一个县气象局某位同志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看得出来,这位同志到了一个新地方,还是非常卖力气,做了很多实事,但这篇稿子我没有发出来,而是给作者回复了一封邮件,希望他们能够加一些故事进去,而不只是成绩。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他们的修改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向很多愿意向“气象人生”公众号投稿但又不知道自己的稿子是不是能够被刊登的作者写几句话。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所写的作品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不给自己看的,这是前提。在写作动笔之前要做一个工作,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这非常关键,因为受众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和行文逻辑、行文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我需要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给一个杂志写一篇稿子,题目就叫《怎样做天气预报》。这件事情说难也不难,无非就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然后分析数据,运算和推理,最后预报出一个预报结果,但我写这篇文章时还真有点为难,原因是编辑给我说,她的读者群体是5-7岁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以后,我用一组图片把这个问题基本说清楚了,这么大的孩子,认识不了多少字,但识图却是他们的强项。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受众讲述使用的行文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也就是说你写的文章是给别人看的,别人怎么想很重要,比自己怎么想更重要。
那么,写作之前,我们要反过来先思考,作者先把自己当成读者。假如你是一个读者,看到一篇全是写某个人成绩的稿子,你心里会怎么想呢?而且你也不认识这个人,不熟悉这个人,那么最大可能就是不感兴趣、一晃而过。如果这些工作成绩是有故事的,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过程中和谁有什么样的纠结?遇到了什么艰难困苦?甚至说遇到了让人眼窝子发热、让人内心感动的故事,那么,即便读者不认识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会产生共鸣,也会有兴趣把文章看完,甚至帮着传播。
“将心比,都一理”,也就是说,读者喜欢看的,也就是作者应该写的。只有工作成绩的稿件是工作总结,是表扬信,不是人物通讯。只有工作成绩的稿子,大家不感兴趣,但是有故事就不一样了,所以,为什么一篇人物通讯里不能只有工作成绩而必须有故事,原因就在这里。
我不知道你是否赞同我的这个观点,但是你静下心来想一想,把自己先想成一个读者去构思一篇稿件,然后再返回来当作者,感受就会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不一样,就是投到报纸或者投到我们的公众号都是受欢迎的,发表出来之后,读者或者用户也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