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和新媒体运营(于斐老师谈:2022年中小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品牌运营?(五))

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没有话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制造话题。

本质上讲制造话题是优质内容产出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协同参与,互动情怀

这是一个方向不对就努力白费的时代。

事实上,企业营销模式理应随消费需求而改变。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发生了变化:

1、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2、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产品运营和发传单有什么区别

3、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由此,抓住消费者痛点很重要!

痛点是什么?就是缓解客户的痛苦,解决客户的问题,去除客户的噩梦。


这痛点不仅来自打造品牌价值链中涌现的激情火花,也在于通过感性的互动整合手段让我们的消费族群在享受消费的具体执行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感染,从而使产品推广的激情和市场运作的兴奋彼此间协同作用,在让消费群体验超值心理认同时获得附加的精神愉悦。

做市场需要的痛点,其实质关键是要及时捕捉消费者心理导向,抓住消费者特有的需求变化,赋予商品人格化的理念,

在其中注入某种情感、审美思想和文化品位,以凸现商品的人文价值和服务内涵,凭借感情的力量打动消费者,激发其潜在的消费欲望,最终实现占领消费市场的目的。同时还要诱发需求,创造市场。

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营销,说教性的广告没人听了,单调、乏味、强制推出式的广告没人看了,请人做“托儿”、制造假“口碑”、自吹自擂的传播也很难再有人相信了。


相反,3.0时代下企业营销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关注顾客的沟通方式、兴趣、个性、生活方式及其变化趋势,并通过具像化的图片、视频等视觉性的方式来呈现。

80后主导的消费市场已经越来越明显:为品质买单!

90后表现出来的趋势也越来越清晰:不将就!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过,要想做好生意,中小企业未来要掌握6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不难看出,当下基于感情色彩的沟通内容是最容易触动用户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的。


2014年有两个此类案例值得分享:

一个是可口可乐继“昵称瓶”活动后,又掀起了“歌词瓶”狂潮,从周杰伦到五月天,从世界杯主题曲到毕业季应景歌,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特定人群的喜好;

二是历时两年时间锤子手机终于来了,罗永浩面对粉丝的“谩骂”和业内的唱衰,到最后的演讲“在屡次被黑的道路上,更加爱这个世界;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并不放弃产品。”煽情言论边解压,边展现个人情怀,让不少消费者买账。


音乐歌词作为“含蓄表达情感”的载体,将包装本身成为一种“自媒体”与受众情感沟通,容易引发共鸣;老罗面对“老罗用了两年时间,换来的却是一个笑话”的言辞,只能情怀依旧,无法去讲理,通过感性打动那些喜欢他的人。

这在内容创作时是可以借鉴的方式。

五、社群共生,赋能市场

数字化媒体使人际沟通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兴趣化。


这将导致未来的消费者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关注消费过程为自身所带来的利益和价值。

为此,营销传播过程要有趣味性、有话题感、人格化和仪式感。

品牌人格化,就是把品牌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和情感诉求的人性化符号,呼应目标消费者心中的潜藏情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消费者“对号入座”,让品牌潜移默化中产生粘性。


罗振宇把《罗辑思维》经营成了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读书人形象,呈现了品牌人格化的魅力。他说:“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是品牌的去组织化和人格化!”

伴随技术创新与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微电影、社交APP、论坛平台等新媒体不断崛起,中小企业品牌体验有了更多参与渠道、连接渠道;


同时,技术创新与运用,让连接一切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打通,多场景联动的实现,使得品牌体验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快速、联动、即时完成产品体验与口碑传递,无论是企业品牌的塑造还是企业营销推行,网络的建设对现代的中小企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络的互动,不仅能使消费者者快捷地了解企业的特色和长项,更便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


现实中,社交媒体平台多,社群分散,如何让消费者在众多平台和有限时间内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头疼的问题。

企业可以从品牌人格化角度出发,结合新4C法则,落地企业实践。

即通过 “场景”和“内容”让品牌人格化,使企业区别于其它品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接下来,通过“社群”和“连接”实现社交媒体营销的传播。


著名营销管理大师艾·里斯说过,市场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认知之争。

过去成功的品牌,都有“一套通用的建立品牌认知的打法”,这就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大量投放广告,占据用户头脑中对这一品类的认知,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把产品尽量铺得到处都是。

今天再也不可能想通过单一媒体,就可以让自己的声音覆盖大部分人。


在信息泛滥,渠道碎片化的背景下,由于互联网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社群,产品如果没有社群、粉丝的支持,很难调动传播势能。

也就是说,在数字化时代,品牌营销要学会跟社群对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核心就是影响那些在社群中有影响力的用户,通过这些超级用户,再影响他们背后的朋友圈,引发社群共振效应,从而达到品牌营销之目的。


如杜蕾斯、ZARA、可口可乐这些社交媒体时代的宠儿无不奉行这样的品牌营销逻辑。

中小企业要打开市场,有没有能力去给物理空间提供更多的内容很重要。

这些内容的制造,一定是从用户思维、用户视角产生的,而这些内容能否真正得到应用和商业价值,是基于我们对社群的制造能力,能不能做社群,会不会引导社群,会不会产生社群。


数字化品牌营销颠覆了品牌管理进阶顺序,以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构建起来的倒金字塔营销模型已落伍了,而以忠诚度、美誉度和知名度打造的金字塔营销模型备受追捧。

在数字化下,新的品牌营销理念如用户标签、大数据营销、精准传播等层出不穷,光鲜亮丽,数字化下品牌营销关键在于互动和参与,“共享、共鸣、共振、共情”,才是致胜的法宝。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