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是谁策划的(97年张纯如揭露南京大屠杀,七年后举枪自尽: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

图丨张纯如旧照

前言

对我来说,让世界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1997年《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不久后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影响遍及全球。7年后,这本书的作者张纯如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年轻生命,在她留下的字条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无法再面对将来的痛苦与苦闷。”

“为什么没人将南京大屠杀写成书呢?”

张纯如的一生出版过三本著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已经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阵阵波澜,将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南京事件重新拉回到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华日军的暴行。

图丨张纯如手捧自己的作品

作为一个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受到西方教育的美籍华裔,为何张纯如会选择撰写《南京大屠杀》这样一本话题沉重的书?张纯如的祖父母在日军攻陷南京前,侥幸带着全家逃出了南京。童年时期的张纯如总是缠着父母问:

“为什么要到美国来?为什么不待在台湾?为什么不待在大陆?”

父母自然而然地就给她讲到了南京大屠杀那一段悲惨的历史,在幼年的张纯如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中学时期张纯如找遍了学校的图书馆,却没有发现任何英文著作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张纯如不禁产生了疑问:

“如果南京大屠杀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悲惨,为什么没有人将它写成书呢?”

为此张纯如还专门找到外婆、姨妈来印证父母的话,并一一记录下来,当时张纯如一度认为,自己父母在给她讲述那些陈年旧事的时候,或许是夸大了那段时间发生在南京的事。

图丨童年张纯如

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张纯如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钱学森之谜》,恰好此时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张纯如认识了两位制片人,他们完成了一部关于二战日军暴行的纪录片,但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宣传和发行。

张纯如不但为两位制片人捐了款,还得知在北美很多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不少的华裔青年都非常关注二战日军暴行的史实,经常召集会议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1994年12月,张纯如受邀参加了一个会议,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场会议由“旧金山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借南京大屠杀57周年纪念之际,邀请世界各地组织正式成立“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世界各地的学者带着自己的著作和历史图片出席的会议,组织者将这些照片以海报的形式举办了展览,事前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纯如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眼睛瞪得大大地说:

“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悲惨的照片。”

图丨日军将抓来的南京民众押上汽车,拉走杀害

在这次会议上,张纯如儿时的记忆被一一展现在眼前,同时她还得知欧美国家还没有人用英文撰写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著作,但很多传教士、记者、军官都曾在日记、电影或照片中记录下了他们的见闻,被深深触动的张纯如当即决定:自己要用自己的笔来弥补这一空缺,亲自去揭露事实真相。

1995年张纯如的第一本书正式出版,她向她的出版编辑提出了撰写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方案,并表示就算没有出版合同,她还是要写,她愿意自己承担出版费用。出版编辑对她的新选题非常赞同,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双方就签订了出版合同。

其实当时张纯如对自己第二本书写什么并没有思路,曾经给母亲列出一大堆题目,母亲说这些题目都不错,但都不是什么值得花两三年时间去研讨的东西。参加过会议之后,张纯如在电话中告诉母亲:

“我必须把南京大屠杀作为下一本书的题目,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

图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维厄瑟尔

张纯如深受维厄瑟尔的影响,维厄瑟尔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犹太良知”,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之所以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正是以维厄瑟尔为代表的犹太受害者和代言人不停奔走呼号的结果,张纯如认为南京的暴行之所以不像犹太人或者广岛原子弹那样世人皆知,是因为受难者自己在保持沉默:

“除非有人站出来让世界去记住这个事件,否则将会被认为是历史中无足轻重的小插曲......我相信真相最终将大白于天下......保存和记住真相,才能使南京浩劫那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与大屠杀亲历者面对面

从1995年初开始,27岁的张纯如就在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搜集资料。年初她在美国国家档案局和耶鲁大学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大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始资料,大多数是当时在南京的医生、记者所记录,很多资料还是从未公开过的。

图丨张纯如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同年夏天,张纯如决定到南京搜集资料并实地采访,在前往南京前,她先到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搜集了一些资料,然后从香港经广州乘坐火车前往南京。1993年的时候第一次回到中国的时候,是直接乘飞机飞到了上海,她一直遗憾没有像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中国那样坐火车,这一次她要弥补当年的遗憾。

到了广州之后,火车站的景象让张纯如惊呆了,在人群中推搡前进了许久,张纯如都没有找到买火车票的地方,后来有“好心人”答应帮她买火车票,张纯如承诺愿意出双倍的价钱,原以为自己花高价买的是软卧车厢,结果上车之后才发现被骗了,只能坐硬卧一路到南京。

刚一到南京张纯如就病倒了,张纯如的母亲打电话劝说她去看医生,但火车上的经历让张纯如对新环境过度疑虑,父亲的表亲帮她找来了有英文说明的抗生素,张纯如才同意吃药,之后在南京的20多天中,她一直都生活地小心翼翼。

图丨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合影

张纯如在南京采访了当年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老人,并用摄像机拍摄下整个采访过程。这是张纯如第一次和那些幸存者面对面,后来她回忆当时采访时的感受:“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当你和他们交谈时,马上就能察觉出他们在那时所受的折磨,一直到今天还深深刻在他们的心灵中。”

当她看到很多幸存者还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房子中时,她感到非常震惊,每次采访结束,她都会给采访对象留下一些钱。对于采访得到的证词,张纯如也尽量在自己搜集的英文资料中得到印证,发现幸存者的证词和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日记中的描述相吻合,说明这两种来源不同的材料都是真实可信的。

在中美双方历史研究专家的帮助下,张纯如在南京有一个“接待团队”,他们为张纯如提供了收集中文档案、采访以及翻译,同时张纯如也为他们带来了美国那些鲜为人知的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材料,其中就有魏特琳当年在金陵女子大学工作时的日记片段复印件,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知道魏特琳在南京浩劫期间记了许多日记,并完整保存在美国。

图丨魏特琳(中)在南京留影

除了对事情发生经过的了解,张纯如对当时的地理场景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材料和采访中得知的与当年有关的重要场地,她都尽可能一一求证踏访。后来在书中,张纯如对地理探查的结果表示“遗憾”:

“如果我早十年访问南京的话,还可以找到很多完整的大屠杀遗址......但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南京刮起了狂热的土地开发风,许多古迹被破坏......就连著名的南京城墙也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些城门作为观光的景点。”

对于辛辛苦苦得到的采访资料,张纯如非常珍视,在离开南京前,她一再请求南京的朋友,帮她把采访的录像带复制一份,她十分担心离境的时候会被机场安检没收录像带。几经波折之后,张纯如的采访资料成功备份,但事实证明张纯如的担心是多余的,她并没有在离境安检时遇到任何阻碍。

图丨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堂留影

在后续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德国商人约翰 · 拉贝的日记,成为张纯如最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这本日记在1996年正式对外曝光之后,引起了广大媒体的关注,为很多日本人否认存在南京大屠杀提供了最新的证据。

张纯如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的人们视拉贝为英雄,还将其铜像树立在南京,以纪念他当年的英勇行为,原本张纯如只是对他战后的下落感到好奇,没想到会发现他的日记。为了找到拉贝日记的原稿,张纯如动用多方关系,终于和拉贝的外孙女取得了联系。

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在拿到拉贝的日记后,花了15个小时复印这些材料,并专程从德国飞到纽约,将拉贝日记和拉贝的档案记录捐赠给耶鲁大学。拉贝日记也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预热了一番。

图丨约翰 · 拉贝旧照

搜集材料和后来撰写的过程让张纯如心力交瘁,那段时间张纯如的体重减轻,开始掉头发,还经常生病。张纯如的丈夫也回忆说那段时间张纯如写作的内容对她的情绪影响很大,但为了让自己能更投入地撰写内容,张纯如甚至在房间内张贴日军暴行的照片。

在张纯如的坚持下,终于在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前,正式出版了轰动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杀》。

“我无法再面对将来的痛苦与苦闷”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多方好评,不但南京浩劫这一历史事件被展现在世人面前,29岁的张纯如也一举成名。但这一切并不在张纯如的意料之中,对于美国读者的热情程度,张纯如也颇感意外:

“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原以为它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

图丨张纯如手捧自己的作品

《南京大屠杀》在发行之后立即散播全球,销路直线上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这本书就已经印行了7次,并在美国多家媒体著名畅销书专栏中榜上有名。到了次年四月,这本书已经印行17次,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随后多家媒体对张纯如进行了专访,并给予《南京大屠杀》很高的评价,这本书还引起了白宫的关注,专门购入数册作为美国领导人的参考读物。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要求日本认真反省历史”谴责案,要求在华人聚居较多的加州所使用的的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关于南京浩劫的内容。

南京策划运营招聘

张纯如的名气大涨引来大批团体和学校邀请她演讲,同时她还成为美国诸多杂志的封面人物,更是获得“年度国家女性奖”、“亚洲领袖奖”等诸多奖项,并受到克林顿总统的接见。多所大学更是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她对社会的贡献。

图丨张纯如在签售活动上

就在张纯如受到美国史学界和文学界的一致好评时,也出现了一部分争议和批评的声音,部分日本人指出张纯如没有亲临日本调查,难免在书中有偏颇之词,还有人指出书中重大事件在时间上存在矛盾,质疑张纯如态度不够严谨。甚至有日本教授质疑南京死亡30万人的数字,以及书中图片的真实性。

1998年4月,日本驻美大使在例行的记者会上公开批评《南京大屠杀》,称书中记载不过是张纯如的“一面之辞”,张纯如对此言论感到非常震惊,回应说请日本驻美大使明确指出书中的不当之处。同年12月,张纯如和日本驻美大使在一档节目上公开辩论,以出色的口才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原本张纯如的代理人已经和一家日本出版社签订出版《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的合约,但碍于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内反对声音的攻击,出版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将书翻译成日文的过程中状况百出,出版社的总编辑甚至收到威胁信,要求他们停止对《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的出版。

图丨张纯如发表演讲

出版社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来审阅张纯如的这本书,并提出希望能更正书中的一些内容,加一些注解并删除一些照片,但张纯如拒绝了这些要求,坚持日文版要与原著内容一致。1999年初,出版社决定取消对《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的出版,这个消息对于张纯如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据张纯如的丈夫回忆,日本出版社毁约的消息传到美国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正在度假,张纯如得到消息立刻开始给各方打电话,希望能够解决问题,但日本出版社宁可承担经济损失,也坚持放弃出版此书,成为张纯如希望此书能在日本传播正确历史理想的一个重大打击。

但张纯如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一面忙着四处演讲宣传《南京大屠杀》,一面忙于撰写她的第三部作品。2003年《美国华人口述历史》一书出版,也成为张纯如三部正式出版著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图丨张纯如全家合影

就在准备第四本书的过程中,张纯如的身体和精神出现了状况,她被诊断出抑郁症,并企图自杀未遂。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的丈夫半夜发现张纯如还在房中踱步,便催促她赶快休息,等她入睡之后自己才睡下,早上五点张纯如的丈夫醒来发现张纯如不见踪影,汽车也不知所踪,只在房间中留下了三张字条。

张纯如的丈夫立刻报警,几个小时之后,一位过路人在距离张纯如住所不远的公路旁的一条偏僻小道上,发现一辆私人汽车,路人好奇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结果发现驾驶座上的人已经死去,警察赶到后发现,死者正是张纯如。

随后警察经过调查,得出张纯如死于自杀的结论,张纯如在家中留下的三张字条,似乎就是她在自杀前的遗言。其中一张字条上这样写道:

“......我永远无法摆脱我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被一些比我想象中还要强大的力量征用然后又被其迫害......我觉察到对我生命突然而来的威胁......我无法再面对将来的痛苦与苦闷。”

图丨人们举行烛光悼念活动

11月18日,张纯如的家人安排了遗体告别和追思仪式,在殡仪馆门外的路口,人们挂起张纯如的大幅画像,在画像前点满了上百支蜡烛。第二天张纯如的葬礼在天堂之门天主教墓地举行,来自各地的600多名民众前来送别张纯如,路透社和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记录下葬礼的整个过程。

眼看着张纯如的灵柩缓缓沉下地面,张纯如的母亲却表情镇定,在这十多天中,张纯如母亲的情感跌宕起伏,在最后的时刻化为欣慰,她曾在葬礼前一天的追思仪式上说过:

“看到这么多人来为纯如送行,这么多人的关心,这是我心里最大的安慰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