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因为工作关系要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本以为过程会比较繁琐,没想到只需关注朋友户口所在地的微警务微信公众号,简单输入相关信息后,秒获电子版证明。办事效率之高,让朋友忍不住点赞。一个小小的案例,折射出的是政务新媒体在服务百姓民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政务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其在发挥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服务百姓工作生活等方面正在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办好、用好政务新媒体,也具有越来越深远的意义,更成为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
为了助力政务新媒体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也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排查整治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发布类账号2周内无更新、不分场景“卖惨”“卖萌”及过度“娱乐化”、发布与政府工作或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停止维护的账号未履行注销程序共计四种突出问题,进一步对政务新媒体运营作出规范性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政务新媒体由于定位、思路和运营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致政务新媒体这本“好经”有时被念歪了。有政务新媒体存在“怼网友”“神回复”等现象,比如个别地方政府网站和新媒体中存在“雷人回复”:“如果对此有不满,建议另谋高就。”某区级人民政府的官方微信直接反馈网友称:“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还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追星娱乐、推销商品等“任性”行为,发布与政府工作毫不相关的信息。比如某地政法委官方微博就曾转发某艺人全球后援会的道歉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部分政务新媒体片面追求粉丝量和点击量,为了绩效考核匆忙上马新媒体项目,而运营人员素质不高且相关管理制度又不健全,很容易埋下隐患。
政务新媒体不同于新闻媒体,更不同于自媒体,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是其立足之本,还承担着舆论引导、社会治理等职能。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内容是否安全、信息公开是否及时准确、服务百姓是否方便有效等方面,切不可过度看重粉丝量、转发数、点赞数等指标。换言之,政务新媒体大可不必一味追求爆款文章,也没必要成为流量担当,而是要彻底剔除形式主义、务虚作风,想办法变得更加务实、更加亲民、更加有效。
不求实际实效而一味追求流量,说到底是相关部门的价值取向问题,这一做法实在有违政务新媒体服务群众的初衷。政务新媒体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务必要做到聚焦主责主业,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收集好百姓的意见建议,服务好社会民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