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团队及管理(人均95后的公司是怎么管理团队的?)

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没有好用的工具,连传输文件这件小事也会变得费劲,耗去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设计师李超也是个科技爱好者,他电脑上安装的软件一定是最新版,平时喜欢研究各种软件工具,发现好用的就会推荐给同事。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他和团队与钉钉的故事。好用的工具不仅能使设计师个人如鱼得水,更能“武装”一整个团队。

以下是李超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李超,今年 27 岁,是设计工作室 LogoMind 的创始人,今年已经是我创业的第 6 年了。

工作室成立时候,我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上一次创业的失败,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事业的走向,要不要从自己擅长的事业开始做起。考虑到自己和团队伙伴都是设计师出身,所以我们就干脆成立了设计工作室,想着帮助那些像我们之前那样的中小企业,能有一个体面的 Logo。

设计师其实是个又文科又理科的工作,额外还得知道些商科知识。文科的部分,你要有创意,有灵感,除此之外,其实设计师可能是除了程序员以外,和电脑打交道最多的职业了,你得像理科生一样,不管对硬件和软件都有一些执着,至于商科的部分呢,其实商业设计解决的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去解决商业问题,一个好的 Logo,相当于是这家公司战略和愿景的视觉化呈现,我们一直相信,只有好的设计,才能帮助企业的战略来落地,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商业问题。

这些特质综合起来,就是 LogoMind 的特色,就是我们的极客精神。我们是个年轻的团队,现在平均年龄也只有 26 岁,在设计工作时候,我们会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在设计之外的沟通、协调和交付等环节,也会一一拆解,看看怎么能提高团队的默契。所以,从最初创业开始,我便一直在找最合用的办公工具,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1

设计师团队的困局与选择

我使用钉钉很早,在 2016 年刚创业的时候便开始用了。

创业过程里,我也先后尝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办公协同和效率工具,但最终还是留在了钉钉上。对我来说,钉钉不仅是个工作通讯工具,还可以实现团队人员、项目、财务管理,以及运营数据可视化。

之后,钉钉上线了 Teambition 这个应用,更是极大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流程。

今年七月份时候,我们接到了“2021 国潮新消费大会”的设计工作,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从接到这场大会的项目需求到大会上线,准备时间不到三个月,我们 10 个人的工作室要设计完成出 22 场主题演讲、9 场圆桌对话主视觉设计,同时还需要对接外部 11 个团队。

沟通越多,琐碎的事情就越多,对我们设计师来说,还意味着产生的文件越多。所以,如何能高效与内外部人员协同也是我们团队需要面临的核心挑战。

而当我们用 Teambition 和钉钉来协调整个项目,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2

每个工具的背后,

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方法

接到项目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在 Teambition 上创建了专属的项目空间。在项目空间的项目概览里,我们放进去了所有与项目相关的文档信息,这样子,不管新伙伴们在什么阶段加入到项目,都能迅速了解到整个项目的前因后果。

考虑到不同物料的设计流程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把这个大项目做了进一步的分拆,建立三个任务分组——核心视觉、会场搭建和通用物料。每个分组都有不同的工作流,像核心视觉可能有七个任务,会场搭建比较琐碎,会有二十二个任务。同一个人可能会承担不同子项目的不同任务,这样分拆清晰,确保我们工作起来不会顾此失彼。

最后我们统计了一下,国潮大会项目背后总共有上百个设计任务,平均下来每个人都得承担二三十个任务,如果没通过 Teambition 做明确的分工,并且明确每个任务的责任人,只是依靠电话或者微信来派发和验收,这个沟通成本就会很高,也没法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而且,Teambition 还有甘特图的功能,可以把每一阶段的任务做具体的排期,团队只要看看甘特图,就能清楚物料推进的节奏,可以避免各协作部门一头雾水、反复催稿的情况。

尤其值得特别一说的,是 Teambition 的文件管理功能,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功能,但它解决了设计师很大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设计不太可能一稿通过,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设计团队里的小伙伴们同时会在多个项目里,每个项目会产生各种“最终版”“最最最终版”“打死也不改版”的设计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都动辄几百兆,甚至超过 1 个 G,管理这些文件,也会让人手忙脚乱。

如果没有一个工具去承载这些文件,只是拉个群聊,来回传文件,最后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这个文件哪个是最新的版本,哪个是最后给客户交付的版本,哪个是过往历史的比较关键的版本。当你需要某个版本的文件,比如说,你更新到第十版,但现在需要看看第六版,那么你甚至不知道这个文件究竟在谁手上。

在 Teambition 上,一个设计方案只对应一个具体的文件,打开文件之后,会看到标注很详细的修改的时间线以及对应的修改者,能够极大地避免设计师的文件管理混乱的问题。

在推进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日程管理。本次国潮大会从筹备启动到落地闭幕共经历了 24 次会议,均在 Teambition 上完成。

内部的工作做好,还需要解决对外沟通和交付的问题。

前面说,我们要和十一个团队沟通,这里面不仅有甲方客户,还有物料制作方,有搭建方,每个团队都要给他们不同的文件,传统上,我们会用拉群这样的方式,但这其实到最后就会变得手忙脚乱。而现在,我们建立了专属的知识库

在知识库中,我们为所有的设计物料建立对应文档,并在文档中上传相应的预览图和制作文件。由于知识库是树状结构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将其归类建立文件夹。

最后,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将该知识库公开发布再发给每一个协作方,他们就能够第一时间拿到自己所需要的设计物料和文件。

对于一小部分设计物料,不可避免地在交付之后仍会出现临时的调整与修改,我们也只需要将修改后的新版文件上传到对应的文档中,制作方仅需刷新一下文档,就能获取最新版的设计文件,避免了文件反复在群内传播,搞错版本的情况发生。

新建团队如何运营管理

这样的做法,也节约了我们开会的时间。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特别不喜欢开会,但设计工作偏偏又会有很多的协作。我们在 Teambition 建立一个顶层文档,可以统一承载不同阶段积累下来的信息,包括大会介绍、会议议程、核心任务、文件文档及传播策略等。任何一个人从中间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都可以非常轻松地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需要再去我们一遍一遍的反复开会了。

在国潮大会闭幕之后,和之前那些大项目结束之后一样,我们团队做了一次复盘,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效的复盘才是,它能帮助团队发现问题沉淀经验,不断迭代优化业务能力。

利用 Teambition 的“统计”能力,我们能够回顾项目执行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例如,在国潮大会中,74% 的设计方案集中在会前一个月交付,这个数据足以让大家反思后续项目要引导甲方及时确认方案,避免留给印刷制作的时间太过紧张的情况出现。

3

工具是呈现创意的手段

也能重塑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最早用 Teambition 的时候,一些人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觉得我们把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但几个项目用下来,我们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而且因为每个人都能清晰看到整个项目的进度,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工作和整个项目的关联,这极大提高参与者的价值感。

我之前在大厂上过班,很多时候总监给我们安排下来一个设计工作,让你去优化某一页 PPT,或者去重新设计某一个提案方案的一个排版。

但我会觉得,我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会觉得这个方案不是我做的,但是这个方案的排版的页面又是我排的,可是我都不知道我对这事儿有没有贡献和价值。这会让我的工作特别的痛苦,像个螺丝钉,会觉得自己好像确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做这件事不产生核心价值。

那时候我也很难知道的是:其实我的工作其实是处在很关键的一个节点位置,就是我优化的这个 PPT 其实已经是要交给到甲方领导去提案的阶段。现在,我们公司的员工已经不会重蹈我当年的覆辙了,在 Teambition 的看板上,每个人都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知道这是大家的项目,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自己的项目。

要是把我们工作室比作一辆车的话,PS、AI 和 CDR 这些是燃料,没了它们就没法启动,而一个好的团队协作工具是润滑油,没了它,车也能跑,但总会磕磕绊绊的。

平时不忙,或者项目规模小的时候,不用特别的工具也能顺利完成,甚至觉得去学一个新的工具有些浪费时间。可是,等到真的大项目来了,你才会发现,好的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改变你的工作甚至思维方式。

我相信,好的工具,带给我们的是二次进化。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会使用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是我们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塑造人。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工具,背后都是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有了趁手的工具,我们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把灵感和创意展现到设计之中。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