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品牌策划公司(青岛终于有了一座一流的美术馆)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021年8月中旬,青岛

一座海边的美术馆——西海美术馆,

正式落成开幕。

开馆展《超越》,

集结了国内外14位知名艺术家,

绝大部分是从未亮相的新作。



“青岛有很美的自然,很好的建筑遗存,

但确实缺少一个能匹配的当代的美术馆。”

2011年,山东人孟宪伟

想在西海岸造一座世界级建筑的想法,

落地生根。



建筑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设计,

这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从设计、建造到开馆,花了10年。

美术馆建筑面积17000㎡,

分布12个形态各异的展厅,

最出彩的,是包裹了一整个外立面的铝板,

照映出瞬息万变的海边风光。


八月初,一条与努维尔远程连线,

也来到了西海岸,

听孟宪伟讲述美术馆背后的故事。


撰文 谭伊白 责编 陈子文



西海美术馆与海仅一步之隔。

八月初的青岛,早晚有了凉意,但站在美术馆外,潮热、黏腻的湿气还是从海面上盖了过来。



春天赶海季的时候,这里有戏剧冲突性最强的一幅画面。

以堤坝为界,一边,上百个青岛大姨戴着鲜红或艳粉的头巾抓捕鱼虾,勃勃生机;而另一边,银色的美术馆反射出这一片海光天色。当汗水与海水在融合,金属与玻璃在碰撞,身处其间,体会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感受。


让·努维尔与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


建筑大师让·努维尔接受委托是在2012年,那时他67岁,前前后后从巴黎飞来青岛八次,“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品,让努维尔在前期扩初和施工阶段来这么多次现场”,工作室的同事都感到惊讶。

努维尔第一次来是寒冬腊月,穿着一条单裤,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这片曾经是渔村的土地上,他认真地观察四周,“这是一块被遗弃的风景,停着旧船,锈迹斑斑,老渔民还在那里,这块陆地就像小臂一样伸入大海中。”



青岛运营策划公司招聘

最后的设计,美术馆的外形就像一艘停靠岸边的大船,沿海岸的曲线延伸。

建筑面积共17,000平米,内部有12个形态各异的展厅,由一条“时内时外”的漫步道贯穿所有展厅。



在这条长长的漫步道中,努维尔大量开窗引入了景色,走在里面,感受人、海洋、建筑与艺术的穿梭互动。



努维尔被称为“光影诗人”。外立面的幕墙,由阳极氧化铝板组成,相当于用ipad的壳包裹了整个建筑。海边的空气盐碱性强,它能耐腐蚀、耐盐碱。



不同时间和季节的天空、海浪、大树都一一反映在建筑的表皮。阴天时,它是灰色;阳光明亮时,像925的银色;夜幕降临时分,是微暗的藕粉;



尤其夕阳时,一整面建筑映射着波光粼粼的海面,模糊了边界、连接了内外,承载了时间。



还有个很酷的体验,建筑表层的铝板可控制开合,开合之间,整个建筑就像外星生物般瞬间换了一层皮。同时,大自然的光也灵活渗入室内。


卡斯滕·霍勒 《金丝雀群岛》


大卫·霍克尼展厅现场



这次开幕展《超越》,集结了14位中外艺术家带来的新作,徐冰刘小东隋建国喻红,国外有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本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为国内首展,还包括艺术家为展览和空间量身定制的作品。



从左进门,大厅其实就是1号展厅,摆放着英国雕塑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在海上》,三件银色雕塑与美术馆随处可见的金属材质相互辉映,形状更像是三艘小船,停靠在这栋海边建筑里。



往左穿越几个小型展厅后,到达左侧最末端的“立体盒子”5号展厅,从外面看,它像一个坐落在海边的魔方。

它有22米高,由234块巨型玻璃拼合而成。为了不影响展厅的通透性,连这间展厅的“肋骨”支架都是玻璃。这是施工的难关之一。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受力不均,玻璃就会破裂。



5号展厅的角落放着努维尔设计的沙发,坐在这里,面前是大海和渔船,背后是艺术作品,人贯穿其中。



这个展厅的天花是可以自动升降的,满足超大体量艺术作品的展示需求,现在正在展出隋建国的大型装置。

像自动升降天花、大型遮阳系统的自主研发,整个美术馆实现了20多项。



上到二楼,可抵达其余展厅。有时候窗开在左侧,遥望海面,有时候在右侧,艺术湾的其他建筑会错落出现。



顶层花园的植物在三年前就种下了,只等美术馆开馆,如今已经长势茂盛,其中有一棵努维尔亲自种的松树。

再往上走还有一个露台,不仅能满足多种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远眺海岸线的最佳观景点。

往下走最后到达大卫·霍克尼的展厅,看看他描绘的春色,最后回到大厅,整个观展动线形成一个闭环。



孟宪伟已经在海边等着我们了。他说自己“像个监工头子”,盖美术馆的这几年,他每天工地两三趟地跑,还特意买了个高清望远镜,时不时从旁边的办公室往美术馆望,哪里的幕墙平整度有瑕疵、哪里的百叶开合不太一致,他立马要追过去。

青岛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建筑遗存,但在孟宪伟眼里,“缺了一座当代美术馆”。



“美术馆对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影响真的是难以估量的。”

对艺术第一次有感知,孟宪伟记得是当年的《世界知识画报》,中间有一张世界名画,“我买那一期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找一个木框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

他曾经做过记者,爱摄影,有很多艺术家朋友,90 年代下海创业,做传媒公司,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艺术收藏。随着到过的美术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馆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就埋下了一颗建美术馆的种子。



2011年,孟宪伟决定重新创业,尝试去做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结合,去实现一座美术馆和一处艺术社区融合发展的理想

既不懂建筑又不能算艺术界“圈里人”的他,也曾四处碰壁,花了两年多时间去世界各地看建筑,考察研究美术馆、博物馆。

偶然间,他看到建筑师让·努维尔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路易斯安那宣言》,其中一段话——“每个建筑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与其周围环境、场所精神和谐共处”,让孟宪伟感到极深的认同,和他所希望拒绝克隆的建筑设计诉求非常契合。


努维尔与孟宪伟


于是,他写了一份极为详细的任务书,在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的引荐下,将任务书交给了努维尔。

“这是个有诗意的雄心计划”,努维尔在2012年接下了任务。

在之后长达6、7年的设计时间里,他多次来到这,与孟宪伟一起,慢慢构想出这一片广阔而丰富的艺术社区的设计。


由4个层高15米的工作室构成的“艺术之树”(效果图)


青年旅舍(效果图)


这片社区,除美术馆外,还有50余栋建筑,包括了艺术家工作室、青年旅舍等等。

“如果在一个当代艺术不太发达的城市,仅仅建一个当代美术馆,是很难独立生存的,或许需要一整个艺术化的社区,同时能够给孩子艺术教育、让美院的学生来此写生,让艺术家能把工作室落在这儿......”而社区的落地生根,也一定程度可以支撑非营利的美术馆的运营。

因为没有涉足过建筑这个领域,努维尔的设计理念又非常超前,孟宪伟一开始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他搬到了工地附近住下,每天盯在现场。前期,靠自己的公司支撑所有支出。朋友都不看好他,当他疯了。



2019年,当地政府看到了大型公益性美术馆和艺术社区对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支持力度,市区两级平台公司也投资进来,他才感觉如释重负,“不然就要撑不下去了。”

如今,西海美术馆所在的西海艺术湾,是青岛重点文化产业中的重中之重。整个艺术湾将在一两年内逐渐建成。



曾经在当地做调研的时候,孟宪伟问旁边赶海的大姨,这是什么东西?她们说好像是一个美术馆。一问会来看吗?“看不懂,不会。”

在开馆展策划阶段,孟宪伟和艺术家宋冬、尹秀珍夫妻俩分享了这个故事。于是,他们在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收集了渔民鲜艳的的头巾,并以头巾与渔船为来源创作,作品占据了整个3号展厅空间。


宋冬《方圆济》与尹秀珍《圆缺》


尹秀珍在布展现场


艺术家和孟宪伟都想着,也许因为这个契机,不仅是年轻人和所谓的精英阶层,而且渔民也愿意进到美术馆里来,让他们看到自己使用的物品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从开始想美术馆这件事儿,实际上我就很清醒,它既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也会离你越来越远。”孟宪伟说,因为美术馆从建那一天就已经属于了公众,属于了一个城市。



在美术馆四周,植物更像是这里的主角,众多建筑群落放在花园里。在景观设计之初,就希望建成后最大程度恢复原有生态,让曾栖息的鸟类能飞回来。

艺术湾大大小小的池塘与湖泊也被设计为和海水连通,可以自然收集每一座建筑屋顶的雨水,形成水上花园、鱼塘、湿地、运河。


馆内还有一间音乐礼堂,由巴黎爱乐音乐厅舞台设计团队参与打造,7月底,谭盾杨丽萍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开幕音乐会。

西海岸周围,有20多万在校学生,居民和游客也越来越多。



在这里,观展后再听一场音乐会、在酒吧聊个尽兴,还可以去海边走走、吹吹风、拍拍照,足以待上一整天。

青岛人,有了个艺术的好去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