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抑郁症,一个被误解了的概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可怕的抑郁症时代。只要我们打开媒体,就不难发现如今关于抑郁症以及抑郁症引发的各种相关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在各地的精神病院和心理诊所,抑郁症的门诊量也越来越多。

这些现象都容易让人们感觉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患抑郁症的人数似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得多。过去,人们根本不知道抑郁症为何物,但如今,即使对一个最普通的人来说,他们对抑郁症这个概念也不再陌生了。

人们对抑郁症不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谈论这一概念,而且还渴望弄清楚抑郁症的本质。

由于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剧、社会不断快速转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不断碎裂,抑郁症的发病率的的确确是在不断攀升,人们关注抑郁症的兴趣也随之在增加。



然而,抑郁症这种精神障碍在被广泛关注的同时,事实上也被错误地理解了。

例如,假如你因为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开心起来,心情有些低落,也可能出现一些食欲或睡眠问题,你身边的人极有可能很轻率地告诉你,说你患上抑郁症了。


或者那些半拉子心理学家可能马上给你一个轻率的诊断,并有可能将你拖入漫长的治疗之中,你的金钱和时间都有可能会被白白浪费掉。



有时候,你的亲人看你性格内向,较少有欣喜若狂的表现,也会随口告诉你,说你可能患上易抑郁症。你很可能由此变得敏感起来,你心头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我是抑郁症”。



要知道,无论是来自朋友、亲人或心理工作者的轻率判断,都有可能对你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对自我概念的消极影响是超乎你的想象的。


一旦你心头有了“我是抑郁症”这样一个消极的自我暗示,那么,你的自信心和潜能都有可能遭受到致命的伤害,你成功的希望都有可能化作幻影。

除了那些半拉子心理学家习惯性的夸大诊断和社会上一些人非常喜欢乱扣抑郁症这顶帽子之外,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抑郁症这一概念被乱用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媒体,非常喜欢使用抑郁症这一概念,尤其是一些心理访谈节目或专栏往往过分地夸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夸大抑郁症与自杀和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会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恐抑”心理,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抑郁症,有些人去找医生去治疗,而有的医生往往会小题大做,捕风捉影似的将问题说得非常严重。这样,你就极有可能被医生扣上抑郁症的帽子,并且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路。

那么,抑郁症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被人们错误地理解和乱用了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现在中国有上百万人持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资质证书,每年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在报考心理咨询师以及其他各类认证。全民学习心理学固然不一定是坏事,但全民乱学心理学和乱用心理学就一定是坏事了。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在热火朝天地掀起文化 大革命热潮,如今中国人又掀起“心理学 大革命”热潮。由于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认证体制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加之国家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的管理还处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内部的混乱。

与前一种情况完全相反的是,尽管抑郁症已经威胁到一些人的生活品质,甚至威胁到一些人的生命安全,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并不承认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一种需要借助于专业治疗的精神障碍。

他们错误地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思想问题,抑或是一种性格问题。这种对抑郁症简单和肤浅的认识比夸大抑郁症的危害更加有害,因为这种认识往往会延误抑郁症最佳的治疗时间,使抑郁症久拖不治成为慢性抑郁症,或是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患者自杀。

与众不同的创业点子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所以你必须用你自己的头脑系统地了解有关抑郁症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使你寻求正确治疗的途径,而且也可以使你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从而使自己更快地从抑郁症的困扰中摆脱出来,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找到生活的新希望。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