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Benny。最近受双减政策影响,很多教育从业者转战自媒体了,我就来说下如何打造个人IP吧~
请看下图,我们将从七个方面做具体的拆解,如下图:
第一、个人IP定位大家一定对个人IP这个词不会陌生,但凡稍有点特长或者在自己所属的领域稍有成就的人,多少都会想打造自己的个人IP。一来让人觉得更加的专业,二来这样能够促使自己更好的输出,再者,一个好的个人IP形象,更有利于我们变现。
告诉你真实和做适合自己的事是做个人IP的第一要务。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1、起一个好名字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一个人、一个账号缺乏完整的印象时,名字给人的感觉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什么样的名字是好名字? A、好记;B、说清楚你是谁;C、特色鲜明。 举个例子:醉鹅娘。简短、特别、少见。这样的名字很好记忆。 娘字,显示出名字背后的性别身份。醉字,基本可以让人猜到和酒有关,揭示主题和领域。 回到人本身,有些人名字比较普通,不起眼,甚至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名字。那么你可以用别的名称作为代替,在职场中或者网络上,让其他用这个名称称呼你。但这个称呼一定要符合你的形象和定位,不要给人不匹配的感觉。
2、垂直再垂直让你的主题和领域垂直再垂直。 什么叫垂直?就是比方说我做市场营销,我只做教育领域的营销服务,教育领域我又只做toB的营销服务,toB的营销服务我又只做招生,招生我又只服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里我又负责体能、舞蹈、美术、编程等,这些模块还能继续细化下去,深耕细作,研究得够深入,我就能成为素质教育这个细分领域的大神。 不要害怕过于细分会让你太过局限,要知道任何商业帝国都是从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开始的。
3、一句话描述用尽可能简洁的一句话描述你组合之后的标签,就是你的定位。
比方说,我刚毕业的时候,给自己的描述是:中国SEO第一人。
我把这句话写在公司社交工具的个人描述里,去引导其他人关注我的结果和实操这个方面。至今为止,我仍然觉得这个定位是适合我的和正确的。
例子:教育营销咨询界的扫地僧
第二、标签系统打造有些人总想说,我要给别人全方位的完整的形象记忆,让别人知道我会好多东西。结果往往是哪一样都不够精深,哪一点都没被人记住。如果你听过“光环效应”,或者叫“晕轮效应”,就会知道其实不需要很多点,只要一个点你给别人很好很深刻的印象,人们就会觉得你整个人都是优秀的。
什么样的特质可以当做标签?
1、硬资质比方说毕业的大学、居住的国家、知名大赛获奖、官方认证的职业称呼等等。
2、软身份比方说职业title,社会身份(比方说四个娃的妈、二哈的主人、懒癌晚期患者),非官方认证的荣誉(比方说小区坚持跑步冠军)等等。
3、爱好和能力比方说弹琴、唱歌、做ppt、演讲、品红酒、买房等等。
4、特质比方说,温暖体贴、精英干练、古灵精怪、思想深刻等等。
5、经历有时候某些经历也可以当做标签,但是如何看待你的经历会因人而异,所以除非是非常典型的经历,否则最好不要当做标签。 把你身上的标签罗列出来,筛选出最好的、或者最有特点的、或者你愿意花时间变得更好的几个标签,进行组合。
例子:私董会发起者;0元获客开创者;清华上海交大特聘营销讲师。
第三、个人内外包装1、仪表气质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人太忙了,很少有人会马上去了解到一个人的内在,大多数人还是外貌协会,是认可外表之后,才慢慢去探索别人的内在。
此话不假,一副好皮囊,就是吸引他人的法宝。
在家里哪怕不洗澡不洗脸,抠脚丫子,在外面就一定要显得精神抖擞,清爽干净。
所以,需要与外界沟通的时候,要把自己收拾收拾,让自己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会更容易被亲近和信任。
比如医生会穿白大褂,成功人士经常西装革履,模特的搭配时尚感爆棚,这就是外表形象的力量。
记住,这个仪表不仅仅是线下场景,线上的也算,包括线上的头像,晒图,视频等等,只要露脸给别人了,都得注意点。
2、人品品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自己能走多远。
个人品质为什么也要包装?
虽然这是深处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为人是否诚信可靠、善良正直、宽容豁达、乐观积极、勤奋努力啥的,却是持续影响他人,获得忠实跟随者的关键。
怎么传达呢?比如日常分享一些思考体会,点评,展现自己是爱学习有上进心的娃;分享自己做的饭菜,展现自己是勤快爱生活的娃。
这里也要提醒一下,人品这种东西包装不可以太过,我们的出发点是适当展示自己,让别人知道我们是可信赖的,可靠的,讲原则讲底线的。
过分美化自己,会适得其反,参考下明星人设崩塌的教训。
最后,我还是要啰嗦一下,此文中所谈的“包装”是将个人特长优势实事求是美化,而不是弄虚作假,过分夸大事实。
这个“度”把握好了,是包装,把握不好,是骗子。
例子:直来直去、高效。
第四、IP内容打造对于受众而言,如果IP内容足够精彩,情景处理恰到好处,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就能够积极参与并产生思考,与内容共鸣与IP互动,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信赖I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IP内容打造需要做到四个要点:
1、视觉化在碎片化时代,从静态的图文模式,到更加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的视频模式,IP内容为用户创造更具沉浸感的体验。为了让IP内容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内容会更强调原创性,以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几秒钟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将IP核心内容介绍给用户。
2、社交化如今,“社交”已经全面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打造个人IP,必须要借助社交工具,通过社会化平台激活品牌私域流量、运营用户资产、并实现销售转化。目前所有社交平台,微信的生态圈是最健全的,也是最容易实现商业变现的。
3、圈层化任何一个个人IP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中,受众细分与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使我们需要精准用户画像,吸引特定圈层的人,让喜欢的人更喜欢。
哈弗精心打造的十冠嘉年华之“全民掘金,轻松赚钱”活动,由于低门槛和高回报的特点,自4月初上线伊始,即从哈弗粉丝圈开始,引发了刷屏式传播,并一路裂变、泛圈层传播,迅速成为现象级的营销活动。
4、节奏化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必须要跟上信息更新速度,不然就很容易被用户遗忘,做个人IP,内容的节奏同内容质量同等重要。
任何的IP内容,只有当受众沉浸于内容环境中,IP才能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出演者,为受众打开参与内容的情感窗口。而受众在故事中产生的关于内容的情感溢价,则是IP内容带来的真正价值。
例子:营销文章:地推、短视频(视频号、抖音、快手)、SEO、朋友圈、社群
课程:特训营、知识小课和专栏
咨询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营销咨询
从广泛普及——内容教授——伴随成长
第五、平台选择打造超级IP是当下每个人的共同目标,个人应深度挖掘自身商业价值,增强IP意识,推动自身超级IP化发展,实现多领域变现,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渠道,那么多平台,IP主们该如何选择呢?羽翼课堂Benny老师建议:
1、内容形式匹配平台要配合自己内容的输出形式,比如自己的内容是图文,那就要找图文类平台,如百家号、头条等等,自己输出的是短视频,就要匹配视频类平台,比如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等。不要试图为了多输出内容而采用图文+视频的方式,因为每个平台都已经培养好了用户的阅读习惯,用户来是想寻找感兴趣的文章或者视频,两者结合会引起反感。
2、用户的匹配同类型的平台聚集的用户群体是不一样的,有些平台的母婴板块吃香,有些平台在游戏领域知名度广,简而言之,不同平台的热门行业不同,在选择平台前,IP主要清楚自己内容涉及到的领域受众是哪些?求职者?职场人?宝妈?追踪受众最常逛的平台,做出选择。
3、内容的匹配假如自己的内容是视频搞笑剧情向,那么抖音是好的选择,如果自己主打情感文章,那么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等平台可以选择。
精准匹配需要自己选择一个个人品牌的主阵地,做好长线持久的准备,深入了解这个平台的运营规则和获取流量,赢得最佳曝光的方式。
例子:文章:公众号、头条号、知乎号、百家号
视频: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
裂变:社群(微信群、QQ群)
课程:小程序(自建或者第三方)
第六、内容传播1、内容成为热点的两大核心战略1)核心战略是嵌入分享基因 分享基因是促进人们分享内容的关键点,我们创造内容之前选题应当具有适当的话题可讨论性,其实传播和阅读量可能和内容的质量关系不大,而是和内容涉及的行业有关,这就是话题可讨论性的核心,有研究发现农业、音乐、建筑、运动、时装、设计等领域的话题更容易传播,而电器、电信、日用品等话题的传播会比较低。 做好了选题,然后再想着让内容具有社交货币属性,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把内容分享出去之后,能够炫耀某些东西,比如我们父母朋友圈的养生保健文章,以及90后、00后分享的二次元以及游戏。 好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分享,只有触发别人的感情的内容才会被分享,内容要有实用性,分享的内容要有自我属性,并且文章有很强的一个立场感,强化或者培养某种关系,只有这样的内容才容易被分享出去。
2)核心战略是培育优质粉丝 对于内容传播而言,粉丝数量不是很重要,而是特别忠诚的支持者数量重要,对你互动很多,回复消息很多的人并不是优质粉丝,而真正的优质粉丝是对你完全信任和支持的,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发过消息,只是默默关注和支持着你。 从非粉丝到轻粉丝,通过宣传可以让他们知道你,从轻粉丝到中粉丝想办法让他们增加内容消费的频率,也就是多看你的内容,从中粉丝到铁粉丝,要构建心理认同,最重要的是给粉丝希望,你和粉丝建立了某种情感连接,就会强化粉丝对你的认同感。
2、放大热点的两大技巧1)是让意见领袖为你背书,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对你真正有帮助的意见领袖名单,把它们都列下来,第二步是想办法让他了解你,比如主动帮助意见领袖进行推广,第三步是发起第一次的请求,比如请求他的专业建议,第四步是发出第二次乃至很多次的请求,建立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
2)是和粉丝建立信任,这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心理学上的效应来帮助用户成为你的粉丝,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互惠效应,比如说别人对你好,你也会对别人好,我们在和粉丝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只要用好这个效应,就可以使粉丝更容易支持和购买你的产品。
例子:代理:认可之后,发展更多的会员
会员:进行口碑传播
社群:分发好内容的渠道
第七、IP持续变现1、广告这是自媒体最常见的变现方式。
我以知乎为例,如果你有几万粉丝,甚至几十万粉丝,你压根不需要考虑什么变现方式,自然会有广告商后台私信你,寻求合作。
合作形式有很多,比如在你的回答中插入他们的产品链接,比如在你的账号发布他们的一篇广告文案,或者文案你来写,他们审核做软植入,都行。
这种广告变现的方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品牌方对知乎博主的粉丝基数(或单篇回答曝光量)要求较高。
二是合作价格和账号内容定位呈正向相关。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数码产品,想找一些知乎博主做宣传,肯定首选数码这个领域的知乎博主,因为他们的粉丝足够精准、垂直,粘性大,回报率自然也就较高。
如果找一个情感领域的博主合作,不是不可以,只是合作的费用会大大折扣,而这个时候品牌方的目的更多的在于曝光,而非转化。
2、知识付费首先需要大家知道,知识付费是一个具体的行业,它还包含付费咨询、课程售卖、以及训练营培训等等方式。
这种变现方式对博主的专业内容要求较高,我们知道,所有交易的前提是信任,那在互联网当下的环境之中,如何让一个素不相识的用户信任你,并愿意和你产生交付。
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内容,你的专业知识。
很多时候,自媒体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放大器,一个让更多人看到你专业价值的媒介,而真正能产生价值,带来变现结果的一定是你自身的专业知识。
3、带货很多人提到带货,脑海里第一浮现的就是直播带货,的确,这是当下一个主流的带货方式。
知乎、抖音、B站,包括微信上的视频号,都是这种形式。
大概的流程是,品牌方找到自媒体博主,然后自媒体博主根据自己的粉丝用户画像,刷选产品,从中挑选自己认可并适合粉丝的产品,再进行直播推广。
当然,并非所有的带货都是通过直播的形式,也有一些公众号博主会把自己的商城链接,挂在公众号的菜单栏里,或者以图文的形式给粉丝推荐一些自己专业内的产品,包括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
4、线下合作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很多自媒体人还兼具其它身份,比如装修公司老板,火锅店老板……
他们从事自媒体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平台寻求曝光,并且往私域引流。
对他们来说,知乎也好、抖音也罢,这些通通是自己的一个流量入口,他们需要流量从线上精准的转移到线下,然后在微信端寻求合作,从而实现最终变现。
例子:会员卡:365元、1200元、10000元、120000元,作为一个引流产品
特训营:5980元两天一夜,作为一个信任产品
咨询服务:1个月3万~10万不等,作为一个盈利产品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