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数据运营指标体系其实是在指定标准,这个过程会比较繁琐,但直接价值也是巨大的。基本上会分为几个步骤:
1、业务逻辑梳理;
每个业务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尤其是基于大平台或者某个营销活动类的产品,都是有基础的平台逻辑以及基础的运营模式,例如商业广告平台,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从检索——展示——点击——计费——效果 这样一套,但是也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比如,CPT产品其实是从检索展示直接到计费,在点击上cpt产品只能作为效果环节的刻画,没有扣费点击这类指标,所以业务有一条核心主线,但是每个主题域会有不同细微差别。
举个广告cpc的业务逻辑的例子:
业务逻辑先梳理出来一条主线路,然后在每个主题域上进行细节逻辑的陈述;
2、指标层级划分;
指标层级的划分,我见过两种方式,通常书本里经常会写核心指标(北极星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等,另一种方式就是按照不同的主题域进行指标的划分,比如这个现金消费、优惠卷金额、折扣卡金额,都属于收入类指标,cvr、ctr指标属于点击转化类指标等等,类似按照业务逻辑的不同阶段进行指标的主题域划分,当然这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一起。
3、指标口径定义;
指标口径定义主要包含几个方面:1、指标中文名、指标英文名;2、指标释义;3、指标业务含义;4、指标范围(例如,仅某业务线,仅CPC&CPA,仅离线等);其他的可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增加。例如,我们对可见曝光增加过“指标使用场景”的定义,因为曝光和可见曝光其实都是在刻画展示,但可见曝光其实核心使用在策略算法层面,不作为基础指标进行业务刻画,所以这时候要对这个使用使用范围进行详细说明。举个例子:
4、维度、指标映射关系设计;
指标和维度是有强关联关系的,这个也需要定义,一般来说,我们会有一个最大范围的维度信息,同时对于不同指标,维度也不同,比如,展示频道下,没有检索客户数这个指标。所以维度和指标的映射关系要提前设计好。
开发.......
5、数据逻辑校验;
一般来说,数据到产品或运营处应该已经经过一次技术自检验,主要是针对大数,例如数据存储,数据会不会出现笛卡尔积导致数据查询过慢等技术性校验。拿到产品或运营处,我们的二次校验主要是围绕业务属性的校验,
一般性方法:1、数据上下层校验,我们根据ods层日志数据进行加工建立了dws,再到app层,所以不论是校验app 还是dws层数据,我们都可以下降一层,进行底层数据校验,看看与加工好的数据的差异度在什么范围内;2、数据上下文校验,这个就是纯业务逻辑,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展示客户数>点击客户数>效果客户数 ,那如果要验证点击客户数这个指标,我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漏斗转化分析,如果这个漏斗有倒置的场景,那判定肯定为错;3、拆解维度校验;这个也需要一定的业务常识,举个例子,比如业务一直的认知是:同一个品类下北京的客单价一定是高于三线城市,还有站内的效果成本一定是低于站外,等等这些业务常识性的认知在数据拆解校验的时候会起很大的作用。我们根据已知的业务常识进行拆解并校验样本数据即可。
最后就是交付了,将数据交付到直接使用的业务手中,观测使用数据并建设数据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