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江苏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现场直播业务基地在现场直播前进行现场直播设备调试。徐培钦/光明摄
2021年11月13日,第一届科技奥运会在湖南长沙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举行。图为大学生之间的抛石比赛。宋文志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缓慢就业、缓慢就业、逃避就业,甚至“平躺”都是互联网上描述大学生就业的热门词汇。虽然这不能全面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愿、自我意识、对工作世界的了解,一些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所显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价值观都让我们看到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不足。应当承认,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扎根于中国,不仅需要实践的改进,更需要理论的探索和建设。
1.为什么理想与现实脱节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许多大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够紧密结合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真正探索一条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阵地,也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咨询、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人生转型。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往往感到“苍白无力”、“课堂上激情澎湃、课后不知所措”、“课堂教学理论风起云涌,遇到实际问题时力不从心”、“找工作时仍然没有方向”,甚至有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是“纸上谈兵”。然而,在认真备课后,讲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和糟糕的课堂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挫伤他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他不禁感叹“学好这门课不容易”。从相关调查研究来看,高校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职业发展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理论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个性化、专业化辅导薄弱,缺乏实践平台和活动载体,学生认可度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摒弃“平躺”、“啃老”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解决就业意愿下降、就业缓慢明显增加等问题。
为什么理想和现实之间会有这样的脱节?理论是教育的先导。我们应该从理论上看本质。
首先,在理论指导上,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理论的移植、借鉴、消化吸收阶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相联系是不够的。关于职业发展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还不够,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也不多见。
第二,职业发展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归因于静态的人岗匹配,严重忽视了职业发展教育本质内涵的丰富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三是过于依赖心理学意义上的职业评价和自我探索,对自身和外部工作世界的研究和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环境的研究和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律、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就其自身而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与高校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相适应,在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也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2.从“带来”到“创新”
基于以上困难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第一,要把“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是育人的,具有很强的思想属性。西方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从个体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个体自我的探索、自我特征与职业角色的匹配、个体个性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个人生活技能的培养,工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值得借鉴的,但其基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始终强调自由先于责任、权利先于义务、个人高于群体、利益高于奉献,这与我国的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服务,为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职业发展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以"人到哪里去"为核心使命,以"成为资本人"为价值主线,以德能培养为核心指标,,各方共同构成了道德建设和育人的生动实践,始终保持政治坚定,以理论的清醒提升行动意识。
第二,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建设”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本质内涵。职业发展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是毕业生就业阶段的“门到门”教育,而且是全校学生的全过程、全员、专业成长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它是从就业指导到就业教育,从静态职业生涯规划到动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不仅包括职业成长线,还包括个人成长线和家庭成长线;它不仅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还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兴趣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实现;从日历时态的角度看,职业发展教育是阶段性任务与持续发展的统一,不仅包括基于现在的静态职业规划,还包括基于终身教育和动态发展建立具有独特身份的自我职业形式;从内容构成的角度看,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素质拓展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质的统一,不仅包括职业和岗位胜任力,还包括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核心素质。还要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性格培养和职业建设能力;从目标的角度看,职业发展教育是实现职业目标与自我潜能的统一,不仅包括以职业成功为标志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还包括以突出幸福生活、激发自我潜能为目的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成长教育、核心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幸福生活教育。其本质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生涯建设”,是充分发挥就业和教育作用的核心心理学思想和核心实践。
第三,要把“人的成长规律”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目前,一些学校通过报告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事迹、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举办讲座等方式,分享在校学习经验、成长经验和成功经验,使大学生能够从典型经验的示范和引导中学习。然而,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不足以揭示具有普遍群体意义的大学生成长和成功的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指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它体现在可重复转换关系或概率重复转换关系中,这两种转换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鉴甚至复制,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提高职业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除了高度重视大学生个体优秀典型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外,还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统计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四,要把“人的优秀文化习得”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之江新语》指出人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他们是充满活力和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和“单向”的人。因此,对于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建设来说,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僵化的职业要素、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更要关注隐性的、更深层次的、更内在的、更广泛的文化自我、文化社会和文化中国,从而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国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身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代表。它所蕴含的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进程。因此,“人的优秀文化习得”必须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必由之路,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认识和运用的文化意识。
第五,要把“人的职业建设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时代主题。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形态带来的职业变化和组织变革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不断上升。未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将面临没有相对稳定的组织领导、从事无边界职业和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赋予生命和生命以价值和意义,如何安顿下来,职业建构理论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职业建构理论接受不确定性,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职业不是被动展示,而是主动建构;它强调个人是其职业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积极适应新的或变化的环境;;它强调个体微观叙事的重构、新宏大叙事的重构和新职业故事的讲述;它强调个体应善于利用身份和适应性这两种元能力,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和职业中画出一条路线,以获得身份和职业身份。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职业发展教育如何应对职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当今中国,面对快速的职业变化和组织变革,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接受职业的不确定性,,如何始终对职业决策持开放、灵活的态度,如何终身培养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作者:全国大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