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棵松树有三种态度。
以松树为引,朱光潜先生认为,“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实用的、科学的与美感的,三者迥然不同。
结合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来谈高水平策划的理解,就以一棵树开始吧。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极其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为什么树的倒影比正身美?
朱光潜先生的想法,这是因为适当的“距离”——是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的一种适当距离,也人的欲念和希翼之中存有的一种适当距离。
同样,高水平的策划也需要“距离”。
“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隗器传》中“是以功名终申,策划复得”之句。其中“画”与“划”相通,“策”主要指计谋,“划”意思为处置、安排。
有人说,策划是一种设计,一种安排,一种选择,一种决定,还是一张改变现状的规划蓝图——用你有,去寻找你没有的。
我认为,高水平策划,就像一场艺术的创作过程,最终的归途是产生美,产生一种有“距离”的美。
策划的时候,不仅能感受情绪,而尤其能把感觉的情绪表现出来;能表现情绪,就由于能把自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照。最终,在理想与实用之间掌控有距离的美的刻度。
这就对高水平策划提出高挑战: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既要忘我,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在矛盾中完成对美的理解与创作。
理解有距离的美的观点后,来谈谈“物我”的关系。
观赏一颗古松时,它的形象引起我对清风亮节伴随的情感,无意中又将这种情感移至古松上。所生的情感是我的,还是物的?
如今是意识的时代、反省的时代,任何事物都会被观察和玩味。真正的美感体验正是如此,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过程中,移情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指将人的情感转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黑格尔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无界寻回自我。”这也隐寓移情说。
我认为,高水平策划者须善用移情作用,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有活动。就像文学上的表现手法,拟人与托物。
举例,购物中心是什么样子?按惯性思维,它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盒子”,如用美学思维来重启认知,它可以是一座森林、一轮明月、一面镜子、一个机器人,一只蚂蚁,一本书、一首歌,甚至任何事物。
策划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能感受情绪,“如果购物中心有容貌、有性格、有心理活动的话,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动作,想说什么?”
然后,抓住喻体的特征,“森林,是深邃的、神秘的,是聆听风雨声的;月亮,是明亮、圆缺的,是亘古不变的;镜子,是对照的、虚幻的,是见证岁月年华的……”
感受、体悟、畅想之后,寻找本体与创意的关联性,选择恰如其分的形式(细节的、冲突的、渲染的)表达出来。
最终,脱离自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照——是否达到理念的诉求,是否表达出对美的理解,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要避免普泛化和抽象化。
笔者曾策划专题《中国十大商业地产项目的最美意象》,选题立意的基础就是商业地产项目是一种空间与时间的艺术,通过可意象化的元素,落在人们心里去感知和整体素描,引发情感的共鸣。
如上海K11的虚实共生"太极图"、北京侨福芳草地的“雅典娜”、 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多情诗人、广州太古汇的日晕光环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移情作用上的创作。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朵微小的话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泪表达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一朵花如此,一切事也都如此。
朱光潜先生说,在物我同一种物我交感,物的意蕴深浅常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策划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人的性分深浅。这就要求高水平策划者,和身放下,体物入微,尔后,修心践行,最后,移情动人。
最后,高水平策划者,不是“坐而论道”, 策划是带有社会性的,须要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高水平的策划要有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所以,高水平策划者,不仅有“诗与远方”,还要修行“工艺之道”, 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